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黃頁 > 城市指南 > 中國的歷史

中國的歷史

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先秦是指原始社會到戰國時期這段歷史。原始社會時間很長,但無文字記載,其間經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現。原始群居生活的標志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以及山頂洞人,這幾種文化的歷史跨度從距今170萬年前到1萬8千多年前之間。而氏族公社時期,有代表性的文化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以及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居民大多過著定居的生活。進入階級社會后,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先秦是中國歷史上自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天下歸家”,父子相傳、兄弟相傳成為制度,家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成為現實,標志著中國文明社會的開始。奴隸社會經歷過夏(約公元前21~前16世紀)、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三個歷史階段,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戰國(公元前475~前221)之間演進成封建社會。在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鬃?、老子等人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春秋時期的諸侯稱霸和戰國時期的七國爭雄,客觀上都為秦的統一創造了歷史條件。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長期諸侯爭戰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秦(公元前221~前206)。秦始皇著手集中權力,宣布自己為始皇帝,并以后世子孫代代相承,進一步確立了父傳子的世襲制度。
繼秦之后,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相繼建立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和東漢(公元25~220),統稱漢。漢承秦制,進一步完善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序。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在中國古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秦始皇統一中國及秦王朝的建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秦漢時期建立和完善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以及諸如建立郡縣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統一的措施,一直為后世帝王的專制統治所效法。秦漢以后沿襲了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基本上是秦漢時期建立起來的。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西漢出現了文景之治那樣的盛世。漢武帝后,在與西域及相鄰的中亞諸國的交往中,開通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秦漢時期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較發達的時代。董仲舒之后,儒家學說被確立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司馬遷的《史記》,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以及數學的《九章算術》,醫學方面的《黃帝內經》等,均對后世有重大影響。蔡倫的造紙術,則被譽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這個階段,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道教則從本土源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豪強地主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加強了自身的力量,釀成封建割據混戰的局面。此后歷經三國(220~280)、西晉(265~316,見晉)、東晉(317~420,見晉)、南北朝(386~589),凡360余年。其間,三國時魏、蜀、吳鼎足天下,東晉時十六國紛爭不已,南北朝時南朝與北朝長期對峙,除西晉實現短期統一之外,中國基本上處于分裂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南方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西、北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各民族之間的遷徙和雜處促進了融合。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至林邑(越南中部)、扶南(柬埔寨境內)、朝鮮半島、日本、中亞諸國、大秦(羅馬帝國)等地。文化方面,玄學盛行,佛、道二教在相互斗爭中蔓延、發展,但統治者一般都保護佛教。文學藝術方面,建安七子、陶淵明等人的詩文,劉勰的文學評論《文心雕龍》,王羲之等人的書法,顧愷之等人的繪畫,敦煌石窟等石窟寺藝術,皆為不朽之作??茖W技術方面,祖沖之第一個將圓周率準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下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1000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則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巨著。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南北重新統一。618年,唐高祖李淵在其子李世民(見唐太宗李世民)支持下建立唐朝(618~907)。907年,朱溫篡唐為梁(后梁),是為五代(907~960)之始;約在同一時期,南方出現了或并列或相續的9個小國,加上北方的1個小國,合稱十國(902~979)。隋唐五代,是中國歷史上由分裂進入長期統一,而后又步入短期分裂的時期。從總體上看,這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中國封建社會一度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隋唐時,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其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等,對后世影響深遠。隋唐對外采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是中國歷史上的高潮時期。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當時在世界上也位于前列。文學以唐詩成就最大,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2000多位詩人的近5萬首詩歌。以初唐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隱、杜牧為杰出代表,名家輩出,許多名篇傳誦千古。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后世影響甚大。顏真卿的書法,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的繪畫,《霓裳羽衣舞》等音樂舞蹈,以及眾多的石窟藝術,均光被后世??茖W技術方面,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藥兩項均出現于這一時期,其他如天文、數學、地學、醫學、建筑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唐朝皇帝多尊崇道教,但道教主要在上層流行,影響不及佛教。

宋遼西夏金時期(947~1279)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后周立宋(960~1279),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同一時期,契丹人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遼(947~1125);黨項人在宋之西北部建立西夏國(1038~1227)。

宋、遼、西夏成鼎足之勢。1115年,女真人在北方建立金國(1115~1234)。
  金于1125年滅遼,1127年攻入宋都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逃亡臨安(今杭州),長期偏安江南,是為南宋。
  宋和遼、西夏、金時期,是中國漢族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同時并存,民族進一步融合,經濟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科技上的成就尤為顯著,指南針、印刷術、火藥等三大發明得以實際應用,其中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比歐洲早400年;蘇頌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天文鐘——水運儀象臺;沈括的《夢溪筆談》,在科技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文化方面,理學盛行,道教、佛教及外來的宗教均頗為流行。文學上出現了歐陽修等散文大家;宋詞是這一時期的文學高峰,晏殊、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等均為一代詞宗;宋、金時話本、戲曲也較盛行;繪畫則以山水花鳥著稱,風俗人物畫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極富史料價值。

元朝(1271~1368)
  1206年,成吉思汗在漠北建大蒙古國,隨后向鄰境發動掠奪性戰爭。蒙古軍在滅西夏(1227)、滅金(1234)之后,先后三次西征,兵鋒直逼孛烈兒(今波蘭)和馬札兒(今匈牙利),以及巴格達、大馬士革城等地。蒙古成為橫跨歐亞的大汗國。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崇尚漢法,改革舊制,以開平(在內蒙古)為上都,燕京(今北京)為中都。1271年改國號大元。1279年滅南宋。1368年明軍攻入元都,元惠宗退出中原,回漠北,元朝結束。在元朝統治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聲譽遠及歐亞非三洲。英國、法國、意大利等許多國家都先后派使節來到中國。歐洲商人、旅行家、傳教士也紛紛來到中國。元世祖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遍游中國許多城市,并在元朝做官,他寫的《馬可·波羅行記》對元朝的版圖、商業、手工業都作了詳細而生動的記載,吸引了許多歐洲人對中國的向往。中國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三大發明也于元代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元朝和阿拉伯半島交往也很頻繁,阿拉伯國家的天文學、醫學、算學陸續傳入中國,伊斯蘭教也廣泛傳布。據記載,當時還有非洲人在中國居住,元朝也派遣使者到非洲。
  元朝社會經濟的基本情況是前期恢復和發展,中后期停滯、衰落。由于各民族往來較多,農業、手工業生產各呈特點。商業比較活躍,有統一的貨幣在全國流通。文化科技面有一定成就。文藝方面以元曲成就較高,代表人物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代表作有《竇娥冤》、《西廂記》等。

明朝(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后,為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而直攬軍政大權。此后,許多皇帝或昏庸、或年幼,大權往往旁落宦官之手。明朝農業較前代有所發展,絲織業、制瓷業發達,采鐵、鑄銅、造紙、造船等行業也有大的發展,城市商業比較繁榮,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發達,與亞非各國、南洋諸國,尤其是與朝鮮、日本等都有往來。航海家鄭和先后七下西洋,歷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明中葉后,中國曾歷受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侵擾。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中國領土臺灣,直至清朝(1662)才由鄭成功收復。
  明朝科舉考試通行八股文,束縛了個人見解。明朝在文化科技上的成就,小說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金瓶梅》,戲曲有《牡丹亭》,地理學有《徐霞客游記》,醫學有《本草綱目》,農學有《農政全書》,工藝學有《天工開物》,文獻類書有《永樂大典》,等等,均為經典之作。

清朝(1636~1911)
  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經多年征戰,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滅明。清入關后統治中國268年,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10個皇帝。
  清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在康、雍、乾三朝尤達到鼎盛時期。但嘉、道以后,政治日趨腐敗,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國力日衰。西方殖民主義者在19世紀30年代以后,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對中國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1839年,清政府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184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保護鴉片利益而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史稱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鴉片戰爭的失敗,割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反清斗爭此伏彼起。終于在1851年爆發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 1864年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后,和奕一起在中國辦起洋務,史稱洋務運動,其政治目的是為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而興辦軍工業,客觀上卻起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先聲作用。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影響,知識分子中出現了資產階級改良派,并逐步演化成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戊戌維新運動。慈禧太后鎮壓了維新運動之后,又鎮壓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隨后,慈禧太后也實行新政。但是,腐敗的清王朝已經沒有回生之力。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清朝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學者,代表人物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魏源、龔自珍、康有為、嚴復、譚嗣同、梁啟超、章炳麟、蔡元培等。他們在總結批判傳統學術、接受西學影響、開拓新的研究途徑方面作出了貢獻。這一時期,出現了《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優秀小說和《長生殿》、《桃花扇》等優秀戲曲,散文、詩歌、繪畫也有較高成就。
  清代官方不重視科學技術,這方面的成就不大。只是到了19世紀90年代,由于戊戌變法推行西學,促進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出現,全國許多地方興辦了學堂,至1908年全國學堂已達4.7萬多所,出國留學人數也迅速增加。他們大多關心國家命運,熱心變革,思想比較開放。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其骨干大多為近代知識分子。洋務運動中,出現了一大批自然科學譯著,促進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學人才的出現,著名的有數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化學家徐壽,工程師詹天佑等。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它的突出貢獻是統一全國,鞏固和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團結,最后奠定了中國的版圖。社會經濟在康、雍、乾統治時期也有較大的發展。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經濟也開始產生并獲初步發展。但清政府由于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部世界尤其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發展茫然無知,被世界先進的歷史潮流拋到后面,終于在外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社會矛盾。

中華民國(1912~1949)
  從清朝滅亡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段歷史稱中華民國。這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締造中華民國,這是按西方三權分立模式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政權。但是,革命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首領篡奪。此后北洋政府(1912~1928)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投靠帝國主義,軍閥之間連年混戰,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俄國十月革命前后,中國的一些激進的知識分子,如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發起并領導了新文化運動,打擊了封建主義。十月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首先接受并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1919年爆發了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工人的罷工斗爭次數增多。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并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董必武等12位代表,選舉陳獨秀為書記。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等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并出席了大會。
  1926年6月,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1928年,北洋政府的統治宣告結束。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發動針對工農群眾和中國共產黨的“4.12”政變和“7.15”政變,蔣汪合流,國民革命失敗。全國政局十分混亂,出現新軍閥混戰。以后,蔣介石逐步控制了國民黨南京政權。
  為了反擊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于1927年領導了南昌起義。同年共產黨人又領導了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后,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抗日戰爭(1937~1945)和解放戰爭(1945~1949),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解放了除臺灣省和若干海上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
  中華民國建立以后,中國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的發展。北洋政府時期,官僚資本主義企業也有發展。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當權者逐步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并在3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家壟斷資本。
 這一時期,文化上的變化亦很顯著。以陳獨秀在1915年創辦的《新青年》為標志而興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傳統的封建文化。此后,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深入人心,白話文獲普遍推廣,教育、科學和出版,尤其是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
在厨房掀起短裙翘起屁股麻麻_俄罗斯女人与动ZOZOZO_法国性XXXXX极品_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