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按 列表 | 普通 瀏覽

“臨夏鴕鳥”化石改寫了鴕鳥在中國的演化史

[ 2012-12-04 23:57: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各類化石標本都以哺乳動物化石為主,鳥類化石標本幾乎是一項空白,在研究鳥類方面缺乏必要的事物信息源。近期,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經過多方積極努力,征集到一具比較完整的鳥類化石標本,經中科院專家鑒定,具有很高的收藏研究和研究價值,填補了一項甘肅鳥類化石收藏中的空白區。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在一號館開館前,曾發現過一具比較完整的鳥類化石,當時由于縣上經濟拮據,也沒有認識到鳥類化石的珍貴之處,再加賣方索價過高,當時沒有及時征集,導致珍貴鳥類化石外流,成為化石收藏史上的一幢憾事。這具鳥類化石被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搶先征集,成為鎮館之寶。
近兩年,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征集到一件屬于晚中新世地層中的大型地棲鳥類腰帶骨骼。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侯連海等古鳥類專家研究,屬早期的鳥綱、平胸目、鴕鳥科,鴕鳥屬(Struthio),是一種新的種類,根據動物化石的稀有性,在臨夏盆地首次發現,并命名為“臨夏鴕鳥”?!?臨夏鴕鳥”一種巨型鳥類,比現在的非洲鴕鳥還大,鴕鳥是現存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鳥類,它的前肢已經十分退化,胸骨不具龍骨突,沒有飛行能力,兩趾行走。甘肅鴕鳥的材料代表了早期鴕鳥保存最好的骨骼標本之一,這一發現也將鴕鳥在中國生活的歷史向前推移數百萬年。在鴕鳥化石中,“臨夏鴕鳥”具有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腰帶?!芭R夏鴕鳥”的發現表明晚中新世鴕鳥已經廣泛分布于非洲和歐亞大陸。 鴕鳥早期的材料,都發現于上新世后;“臨夏鴕鳥”地質時代,為晚中新世?!芭R夏鴕鳥”化石通常和三趾馬動物群共生,化石產出地區臨夏新生代沉積盆地從漸新世至全新世的地層保存連續完整,產大量哺乳動物,其中也含不少鳥類化石.其生存環境為廣闊的濕地和草原。
鴕鳥是最大的鳥綱動物,據古生物學家考證,在地質時代第三紀時期晚期,鴕鳥廣泛分布于歐亞各地。后來,由于地殼變動,受大氣候、生態環境劇變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其它地區的鴕鳥先后滅絕,現今的鴕鳥只分布在非洲沙漠、中南美洲、澳洲大陸極為狹小的地區,它們分別是非洲鴕鳥、美洲鴕鳥、澳洲鴕鳥三兄弟。它們個頭大、腿高、頸細長、頭小,視覺敏銳、聽覺靈敏,能很好地適應草原生活。
但甘肅和政博物館館藏“臨夏鴕鳥”只有一件鳥類腰帶骨骼 ,對進一步研究鳥類化石演化還有一定的難度和困難,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一直尋找這方面的有力證據與材料。近期,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發現一具比較完整的鳥類化石后,通過多次跟賣方商議、洽談、爭取,最后征集入館,沒有讓這一珍貴鳥類化石外流。這具鳥類化石被中科院專家鑒定,這一具比較完整的鳥類化石標本,也屬“臨夏鴕鳥”。鳥類整體上要形成化石的概率非常少,而且要見到它的機遇更是難得,所以在研究鳥類化石標本上非常有意義。但這具“臨夏鴕鳥”化石保存完整,像這類比較完整的鴕鳥化石,迄今為止在全國各大博物館很難見到,是一具難得的鳥類化石標本,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芭R夏鴕鳥”的發現不但豐富和充實了鴕鳥材料,而且填補了和政館藏化石甚至全省化石收藏中的的一項空白,對進一步研究鴕鳥類早期演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實物證據。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以中科院研究基地為支撐,多年開展了古動物化石的保護與科研工作。2003年9月,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授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2004年10月,和政成立了“和政古動物化石研究所”,特聘中科院院士邱占祥,研究員王伴月、鄧濤、侯素寬、美籍專家王曉鳴,省博物館研究員頡光普、孫志謙為和政古動物化石研究所專家組成員,并進行了長期的科普合作與科學研究,持續開展了古動物化石的搶救性挖掘與保護工作,多年潛心研究了《臨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動物群演替及氣候環境背景變遷》、《和政地區晚晚新生代哺乳動物群的演替與青藏高原隆升的關系》、《臨夏盆地新近紀長鼻類個體發育和系統演化研究》等科研成果,引起了古生物界的轟動。迄今為止,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化石3萬多件,分屬三剛8目150多個屬種。這批館藏化石分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于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質層中:底部紅色砂礫巖中埋藏著距今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層中,埋藏著距今13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中部以紅土為主,埋藏著距今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動物群;上部的黃土堆積中埋藏著200萬年前的真馬動物群。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史;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這些富含哺乳動物化石的連續剖面是反映青藏高原隆升歷史的不可多得的證據,他的潛在的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2 | 閱讀全文(231)

美麗的古動物化石之鄉——甘肅和政歡迎你!

[ 2012-12-07 15:46: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在漫長的古絲綢之路上,有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山川秀美,民風淳樸,這就是和政。從地圖上看,和政縣就似一只剛剛出殼的小雞,而這只小雞的面積正好是祖國雄雞面積的萬分之一,她緊緊地依偎在母親的懷抱中,燦爛的吸收著甘甜的乳汁。和政縣文化積淀深厚,自然分光旖旎。近年來,隨著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建成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松鳴巖名聲日漸顯赫,和政縣也走出深閨,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關注的目光。真正成為了大西北的綠色明珠、古動物化石之鄉。
和政全縣聚居著漢、回、東鄉、藏、保安等9個民族,總人口20多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5 7.4%,民族文化、風俗人情異彩紛呈。和政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秀美,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境內山川溝壑縱橫,這里山青水秀,草木繁茂,鳥語花香。有松鳴巖等眾多自然景觀,成為甘肅一塊難得的生態旅游區。和政是中國“花兒”的故鄉,是河湟“花兒”的大本營,文化遺存眾多,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手工藝考究、獨具匠心,飲食文化豐富多彩,風味獨特,境內農產品、中藥材、礦產資源豐密,地方名優新特產品享譽全國。特別是古動物化石十分富集。境內發現的鏟齒象、三趾馬、和政羊等古動物化石雄居歐亞大陸,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考古和收藏的價值。那和政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讓我們回到遠古時期一起去看看。那時候,和政盆地溫暖濕潤,森林茂密。群居河邊湖畔的鏟齒象正用它的大鼻子鏟食淺水湖底和沼澤地中豐美的食物;大唇犀、長頸鹿在池塘邊嬉戲;森林邊緣的灌木叢中游蕩著頭上長著觸角的巨大庫斑豬;三趾馬、劍齒虎在山前草原上奔跑。這些大大小小的動物在這片樂土上悠然自得的享受著陽光、享受著生活,時光飛逝,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變遷,這里的自然條件已不再適應他們生存,最終他們被黃土掩埋,只留下今天的化石。上個世紀50年代,這里首次發掘出土了珍貴的古生物化石 。迄今,和政已征集到近3萬多件化石標本,分3綱8目150多個屬種,大致可分為四個代表性的動物群。距今約1500萬年的鏟齒象動物群,距今約1 000萬年——700萬年的三趾馬動物群,距今約200萬年的真馬動物群,還有大量據今約2000萬年的陸龜。在這些古動物化石中發現了一種和政縣獨有的距今約1200萬年——500萬年的土著羊, 專家們便以其發現地命名為“和政羊”。這些數以千計,形態各異的和政古生物化石讓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占祥拍案叫絕,激動不已:這批化石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朵奇葩,它打開了人類窺視黃河古老文化的窗口,掀起了青藏高原隆升變遷的一層神秘面紗,填補了我國古哺乳動物化石收藏的一個重要空白,引起了國內外古生物學界的廣泛關注。在這么小的一個地區有這么多不同層類的如此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群,堪稱歐亞之最。而收集的鏟齒象化石材料為世界之最,三趾馬化石數量之大,保存頭骨數量之多,也超過了世界最著名的希臘三趾馬動物群產地皮克米和薩拉摩斯。庫斑豬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標本,而且根據動物化石分布的情況,可以明顯看出青藏高原隆起的更早。這批化石的發現,創造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和政縣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境內太子山、南陽山等9條山脈縱橫交錯,山勢奇特,多有巧奪天工之處。海撥4368米的太子山之巔,終年白雪皚皚;被譽為隴上“綠色明珠”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松鳴巖,青峰接云、古松參天云霧繚繞,流水潺潺,每當山風勁吹,松濤震蕩峽谷,猶如波濤咆哮,令人嘆為觀止;和政是河湟“花兒” 的發祥地,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的松鳴巖花兒會是新、甘、寧、青幾省區一年當中的最負盛名的花兒盛會之一。
誰都知道泉城濟南,而甘肅也有一個泉城,就是和政。和政縣幾乎到處有泉水,僅方圓不到十里的縣城就有九十九眼清泉。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清泉九百九十九眼。和政的泉水,有從山澗瀉下的飛泉,有從地上涌出的映月泉,有從石縫中瀝出的“懸壺點漏”,還有噴泉。沉睡在太子山麓的牙塘河源頭━━海眼,是和政最大的噴泉,一方多流量的泉水從石縫中噴出,洶涌澎湃。更奇特的是和政的泉水還有預報天氣的作用,在海撥三千多米的蔥花嶺上有一個清泉叫“缸缸泉”,這里一有云霧就會下雨,“缸泉霧雨”成為和政縣一個奇特的景觀。
青山秀水,綠樹黃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圖畫。走進和政,吸引人的不只是草場和鮮花,還有那大片的森林更讓人留戀忘返。這里古樹參天,森林密茂,白楊樹、白樺樹、青岡樹枝繁葉茂,蓊郁蒼翠,樹林間,各種野花芬芳溢香,各種鳥兒婉轉啼鳴,美麗的山雞抖動著翅膀,嘎嘎的鳴叫著,飛越樹林之間.
和政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和政的歷史是一個各民族共同開拓、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1 | 閱讀全文(204)

寫給城市交警

[ 2012-12-08 15:03: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1)
  你同噴薄欲出的朝日一道冉冉升騰,沒有苦澀的沉淪,沒有笑的癡心,卻默默追尋時針步履節拍的跳動。
  于是,隱沒夜的黎明為你掀開神圣的面紗,曙光為生存的空間揮灑下一抹金色的憧憬;
  東去西走和南來北往的車輪碾碎了一片拂曉前的寧靜。
  人流捎來清越的問候;
  車流送上火紅的真誠。
  來去匆匆的步履踩出一路放歌的韻味,追趕時光驛站里喧鬧的天空;
  用夢的夙愿編織出斑斕希翼的明天歸程,去實現夢寐以求的安全思忖。
 ?。?)
  你,灑脫大方矯健穩重,在藍天與大地之間巍然高聳,長時定格于十字路口,瀟灑與嚴肅勾勒出一幅陽剛氣魄的畫魂;
  腳下踩著永不變形的堅定,高樓大廈和藍天白云組合成一個繁華主題的永恒。
  人流如織感悟輝煌的年月;
  車流穿梭撞開隧道的時空。
  整齊的舉止顯示威嚴和莊重,橄欖色襯托起豪邁的軀體英武精神,警徽閃爍在昂首頂端威風凜凜,蓬勃朝氣中煥發著熱血與青春。
  每一個嫻熟的手勢諳練的動作,就像是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時而敏捷旋轉,時而指揮若定,也像是一個個交通安全的音符,化作一道亮麗的風景。
 ?。?)
  你遠大的心機始終裝有盼望已久的期待,風塵仆仆剪開一束束繁瑣世界的藕絲戀情,敞開高山般博大的胸襟,喜怒哀樂的曲調在心靈深處共鳴,把冷嘲熱諷摔進了偏僻街巷的旮旯處,無時無刻真誠校正車轍的軌跡怎不叫人刻骨銘心?
  你處處擦亮恒古不變的信念,梳理長時的等待和擁擠的焦心。
  頓時,轉動的輪轍錯落有序,載上春笑聲,駛向愛意濃濃的童話天地,悠然自得的品味身邊每一天的溫馨。
 ?。?)
  你是一個被人淡忘的記憶,面對現實誘導回想的啟蒙。
  熾熱光束烤就堅不可摧的意志;
  寒風凜冽吹不垮如磐石般的堅韌;
  春雨只能盡情蕩滌橄欖色上的塵埃;
  凝固一瞬為繁華的街頭獻上一顆愛心!
 ?。?)
  你是春的使者,把憂愁忘得干凈,煩惱埋在內心,讓過路人春意濃濃。
  從沸騰的白天到寂靜的夜晚,你每時每刻都關注明天公路的暢通。雙目凝眸成希望的焦點,搜索鏟除源頭的滋生,收獲喜悅,捧出熱誠。
  你高大的身影,在人們心中矗立起永遠不敗的信條,為金色的生活筑起一道交通安全的防護圍屏!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1 | 閱讀全文(244)

西部山歌

[ 2012-12-08 20:08: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從高山深谷中跌滑的音符,
  
  從壑溝溪流里蕩漾的漣漪,
  
  從密林樹叢處飄出的戀情,
  
  從牧坡綠草上奔跑的吶喊。
  
  總跟隨著藍天白云,離開大地的根須,飄向悠遠的天宇,訴述心中的愛戀。
  
  獨特的西部風情誕生了一種清越灑脫的北國音調,在大山的舞臺上獨領風騷放牧了上百年,斗轉星移中折射出日新月異的曙光,千錘百煉里熔鑄成民族特色的豪放旋律,義無反顧抉擇陽剛的堅定,浩浩蕩蕩撞開時間隧道的門檻,向世人演繹久遠回味的傳說故事。
  
  西部山歌,粗獷高亢,婉轉悠揚。這是西部人對生活的流露,是心底情感的表白,是對生存的大地真情的傾訴。
  
  每一個跌蕩起伏的音節,穿透萬山般厚實的云層撕扯住多少人的心;
  
  每一首構思巧妙的詩詞,唱醉了熱土的質樸卻迎來了神話般的夢。
  
  如今,人們給西部山歌概念賦予了新的純真音符,注入了勃發生機的青春活力,為整個高山情趣放歌投來了熾熱的厚望。
  
  當西部人站在黃土高坡的群山間喊一聲心中的淋漓痛快,頓時驅走乏味的孤獨纏繞的思念,自由的心靈展翅翱翔于博大的天空,萌動著明天的朝日從東山升起,于是,希望的呼喊越過高山的山尖,遙想外面的精彩世界燦爛輝煌。
  
  怪不得春秋四季美如畫卷的西部,牧羊人歲歲天天用牧鞭向空中勾勒出一條音域馳騁的弧線,向四周傳播八方輻射,輕輕流淌著真誠的思念纏繞無限。
  
  一位陶醉于大自然懷抱中如癡如幻的詩人給熱心的讀者寫出了一首飽滿深情的樂章;
  
  一個四季耕耘于田間地頭的老農民悠閑哼起了豐收喜悅和勞動的快慰;
  
  一對形影不離的伴侶在穿梭于花海高潮中傾吐著心中的思念。
  
  啊,西部山歌,永遠流淌著大山遠古的吆喝向我們呼嘯奔來,那黃土高原粗獷飄飛的韻律,挾大漠風塵揚起的怒號,奏文明輝煌的激昂旋律,向藍天白云訴說起一個飽經滄桑歌謠的風雨季節,對明天唱出一個童話般美麗金色的幢憬!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1 | 閱讀全文(221)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

[ 2012-12-11 14:17: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甘肅和政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匯地帶,位于臨夏盆地南部,古稱“寧河”??偯娣e960平方公里,正好是祖國版圖的萬分之一。自古以來就有“東依赤壁,西障太峙,北枕安遠,南限松巖”的描述。據有關專家考證,和政是遠古時代各種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今天彌足珍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群。迄今為止,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各類古動物化石標本三萬多件。并邀請中國最有權威的著名古哺乳動物學家邱占祥院士等一批文物專家,對館藏化石標本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鑒定,這批館藏化石分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于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質層中:底部紅色砂礫巖中埋藏著距今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層中,埋藏著距今13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中部以紅土為主,埋藏著距今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動物群;上部的黃土堆積中埋藏著200萬年前的真馬動物群。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史;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其中一級品49多件,二級品250多件,三級品1003多件,同時專家確認:“和政發掘的化石,是舉世罕見的鏟齒象和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其數量遠遠大于整個歐亞大陸已知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地點的采集數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覽價值。
 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產地
鏟齒象是一類現已滅絕的古代象,其頰齒仍然為低冠齒,下頜特長,前端伸長變寬,一對門齒為長板狀,恰似一把大鐵鏟,所以有了這個名稱。古生物學家認為,鏟齒象適應于水邊的生活,它的鏟板就是用來從淺水中挖掘植物的。鏟齒象的長鼻應該跟現代的大象一樣,是圓筒狀的,并且相當靈活,可以用鏟板鏟取草類,再卷送到嘴中咀嚼。鏟齒象主要分布于亞洲和歐洲東部,是中新世的主要代表性動物。鏟齒象的化石雖然在整個舊大陸到處都有所發現,但最典型、最好的材料主要是在我國發現的,我國是鏟齒象動物群化石最豐富的國家,就出土的數量而言,和政地區的鏟齒象化石位居全國之首。和政地區所發現的比較完整的鏟齒象的頭骨和下頜約60件,這個數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鏟齒象動物群化石的出土地。和政博物館也因此擁有一套十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鏟齒象個體發育系列頭骨標本,鏟齒象頭骨標本從三四個月到40多歲以序排列,讓人們能夠看到十個年齡段鏟齒象頭骨化石的大小特征。與鏟齒象共生的動物還有半熊、安琪馬、西班牙犀、庫班豬、土耳其羚、古麟等20幾種動物,它們都是生活于濕潤炎熱氣候條件下的動物,被稱作鏟齒象動物群。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也能見到這些動物的化石標本。在距今1000多萬年前后的中新世時代,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十分特殊的象類。它的下頜極度拉長,其前端并排長著一對扁平的下門齒,形狀恰似一個大鏟子,故得名鏟齒象。鏟齒象生活在河湖邊,用鏟齒切斷并鏟起淺水中的植物,再靠長鼻子幫助把食物推入嘴中。鏟齒象的鏟板被解釋是用來從淺水中挖植物的,因此鏟齒象適應于水邊的生活。鏟齒象的長鼻應該跟現代的大象一樣,是圓筒狀的,并且相當靈活,可以幫助鏟齒象用鏟板鏟取草類后再卷送到嘴中咀嚼。以鏟齒象為代表的長鼻類在中中新世動物群中占據顯著位置,肉食類也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偶蹄類在多樣性上超過奇蹄類,成為動物群中最大的類群。和政鏟齒象動物群化石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歐亞大陸上也是最豐富的,其數量也超過了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藏,這批化石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關鍵的晚新生代,是生物進化的實證,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具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展覽價值。
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
三趾馬動物群研究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誕生的標志,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和政古動物化石數量之大,世界罕見。其中三趾馬化石儲量及已采集的頭骨化石標本數量為歐亞大陸之首,這一數量不但超過了中國山西保德和陜西府谷地區的發現,而且超過了世界上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的最經典發現地———希臘的皮克米和薩摩斯。之所以稱為三趾馬,是因為蹄子上有三個腳趾。和政三趾馬的四肢和牙齒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變化相當大。它的兩個側趾在正常行走和奔跑時脫離地面,沒有支撐作用,適應于在不是特別干硬的草原上生活,而現代的馬只有兩趾。這也說明馬的肢骨由最早的前肢四趾、后肢三趾逐漸地向現代馬類單蹄的方向發展。除了馬蹄,三趾馬的牙齒也很有特點,頰齒由低的丘形齒向高的嵴形齒進化,前臼齒臼齒化。在1200萬年前,三趾馬以啃食樹葉為生,它的牙齒顆粒比原本以食草為生的現代馬堅硬,而且長年累月的磨損在其牙齒表面留下了斑駁的花紋,憑這些特殊的“年輪”,專家們就能斷定它的年齡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1 | 閱讀全文(226)

品嘗幸福

[ 2012-12-14 13:38: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什么是幸福,世間絕無統一的答案;幸福不是一時的事,而是一世的事。幸福是瞬間的舒適,若你抓住了,就是幸運;如若沒有抓住,這樣的幸福很少會有第二次。
  小孩子眼里的幸福,就是有許許多多的玩具;
  青少年眼中的幸福,就是有一個能夠分享快樂與憂傷的朋友;
  中年人眼里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們優異的成績;
  老年人最期盼的幸福,則是子孫滿堂,其樂融融。
  新鮮感和高興之余都不是幸福,那是人生最膚淺的追求。
  人云亦云,跟在流行色的后面,讓歲月變得蒼白和一無是處;到頭來仍會是水月鏡花,像流星燦爛劃過,卻留下永遠的虛無和空洞。
  幸福不是世俗的東西,更不是對年華的揮霍。當你年輕時美麗如花,追求者不勝其數;此時,你會整日沉湎于幸福之中;風花雪月,今年歡笑復明年,不知不覺中年華易逝。時光如剪,卻剪走了人生美麗;歲月如潮,沖走了那無限的浮華;如今紅顏已老,只有孤獨和寂寞陪伴;外在的東西轉眼即逝,如果把青春和美麗當作揮霍的資本,那是最為愚蠢無味的行為。
  幸福是一種與我們心靈有關的東西。在生活中,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心靈,而不是被外在的因素所迷惑。幸福是珍惜現在,但不是揮霍現在。沒有陰云的天空不會下雨,要想自己的心靈晴朗,請你驅走心中的那片陰云。幸福需要我們做蜜蜂,在生活的花朵上一點一滴地采蜜。
  珍視窗臺上一盆鮮花的盛開;珍視別人給你的微笑;珍視愛人舉在你頭頂的那把雨傘;珍視兒女一聲稚氣的呼喚;珍視你每天的好心情。珍惜這些,就等于收藏了人生的幸福。
  高位和富有可能是歡樂的源頭;卑賤與貧窮亦不排除歡樂。能做個樂天派的人,會擁有一輩子好心情。人在受挫折、遭不幸的時候,情緒往往低落;只要想得開,多一點心靈的慰藉,一切會煙消云散。
  好心情使人安然恬適,是健康之本,是幸?;A。孩子的親近,朋友的微笑,鄰人乃至路人助你一臂之力,都是你心靈的享受。盡管這些都是稍縱即逝的東西,只要你經常擁有,那就是一個人的春天。
  痛苦像一座山,攔在路上走不開,壓在心上吃不消;然而,山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把痛苦當回事,丟開它,它就等于不存在。
  為大多數人服務是人生的大節,無論何時何地,這個宗旨總珍藏于心,體現于行。你若為大家造福,這福之大海,永遠可以蕩漾你生命的小舟。別羨慕天天躺在沙發上的福氣;要知道,身體力行才是真正良好的自我感受。
  不要跟別人一般見識。囿于眼前方才,難免鼠目寸光。放眼浩瀚,容人之短長;與人和諧相處,相得益彰;自然海闊天空,無限風光。
  知識是人生的太陽,知識就是力量。經常學習,大腦不閉塞,耳聰目明,事業中成功的喜悅也能經常供你享受。
  別把金錢看得太重。做人的奴隸不幸福,做錢的奴隸也很苦。許多人善謀財而不善謀福,到頭來還是無幸??裳?。勤勞永遠是幸福的支柱。
  熱愛勞動不僅可以獲得財富,更能減少種種思想壓力,使你遠離空虛、浮躁與煩惱。
  生命在于運動。顯然,運動是健康的前提。而沒有健康的人,何言幸福?
  幸福不是寫在面上,而是心靈深處的東西。幸福不是金錢,不是情愛;不是香車寶馬,高官厚祿;也不是隨心而欲,得意忘形。
  幸福是花,它需要有心靈土壤的培育;幸福是一條河,它在熱愛生活的人們心中默默流淌。幸福的生活不是說我愛你,然后就開始相愛;也不是說我們不合適,然后就分開。幸福是兩個人默默守候,把所有的情愛積淀在心底,日復一日慢慢的品味。那幸福的花朵還未開放時,就傾心向那濃濃的綠蔭;花開了,則把那濃郁的欣喜根植在與所愛之人的共同生活中。芬芳滿園時,只要睜開眼睛,就會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其實,我們都很幸福,都無時無刻品賞著幸福。
  在生活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面對幸福,品賞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是我們歡樂的源泉。
  珍惜幸福,至少珍惜我們眼前的幸福!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1 | 閱讀全文(242)

臨夏人

[ 2012-12-24 00:18: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臨夏,屬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的沃土,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過燦爛的古代文化,也滋養了個性鮮明的臨夏人。
臨夏人,正像這里黃土層出土的彩陶,從歷史沉積中緩緩走來,戴著濃厚的傳統文化的印記像刻在粗糙的彩陶上一樣,有人為之喝彩,有人為之贊嘆。你要讀懂它的內涵就必須像考古專家一樣親臨走近,細心研究,認真解讀。散文吧原創
臨夏人,正像太子山一樣,從青藏高原走來,又投入黃土高原,既有昆侖山脈的骨質,又吸納黃土高原的質樸,一聲“花兒”高亢得讓人心驚膽戰,憂傷得令人蕩氣回腸。他們像身邊流淌的黃河,來自高原,奔向大海,永不停息。當你登上蓮花山,走進松鳴巖,才能體會綠色與黃土高原的內涵。
臨夏人,有農民的質樸,有牧人的豪放,還有商人的智慧。
臨夏人,漢族的雅致,回族的聰慧,東鄉族的豪爽,各民族優秀的品格融合在一起,形成多姿多彩的精神風貌。他們走的路蜿蜒曲折,伸向天涯海角,最終回歸故鄉,永遠眷戀自己的熱土,無論走到哪里,都在證明自己是好樣的,是實實在在的臨夏人,最愛自己的故鄉,特別重視老鄉關系,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背景,共同的鄉音鄉俗,使出門在外的臨夏人在相互交流中既找到了親切感,又驅逐了心中的寂寞。忠誠的信賴構筑了臨夏人生生不息的本質,而這忠誠的信念厚厚地滲透沉淀在臨夏人的心靈深處,一旦他們認準了值得為之忠心耿耿的事或人,就會忠誠有加,不會有絲毫懈怠,為朋友同生死,共患難,兩肋插刀,忠于愛人,忠于家庭,終于朋友。
臨夏人老實,擅長經商,不擅長政治,臨夏人做生意不愿到南方去做,主要是南方人太精明,可臨夏人沒心計,不習慣勾心斗角;臨夏人寧愿吃虧,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本分,以誠待人,不管別人對自己怎樣,真誠對待每一個人的信條都是一樣的,這種為人處世之道深深扎根在每個臨夏人的心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體現了一種博大的胸襟,給人以胸懷若谷般的感觸;做人厚道,眼光長遠,在這個大千世界里,也許臨夏人是優秀的,細心的品味就會發現,臨夏人各方面都不差,經濟文化領域都彰顯著一種蓬發的活力,甚至讀書的孩子在那么苦的環境里刻苦學習,最終取得輝煌的成績??梢哉f,臨夏人質樸的性格富甲一方,好客待人聞名天下。有人說天南地北的臨夏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撐起一片天,這說明了對臨夏人的信賴賦予了一種口碑。
臨夏人很少談及愛情和自己愛的人,因為臨夏人天生骨子里都認為這是最寶貴的東西,一旦選定自己心愛的人,就會與他死心踏地好一輩子,哪怕一開始不喜歡也會慢慢的變得喜歡,并好好地去愛去付出。臨夏人最忌諱提及分手,也不愿意說分手,就是根本不會去傷害一個人。臨夏人不擅長花前月下,不善于花言巧語,甚至不懂浪漫,但能對自己心愛的人笨拙地付出會感動一輩子。
臨夏人很愛面子,喜歡以超負荷的忍讓來顯示自己的大度。而且也體現在他們所關注的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上。臨夏人不喜歡被人說好話,因為他們自己喜歡恭維人,總是認為人們的夸贊是虛偽的恭維,那遠不如嚴厲的批評來的實在。臨夏人最講究講排場、好虛榮,對待客人就像親兄弟一樣看待,哪怕自己沒有錢花,但對客人請客就是出手大方,不留余地,可見一斑。
臨夏人天生不愛表達,忠厚老實,外粗內秀,心里的話從來就羞于外露;臨夏人說話不好聽,一口濃濃的臨夏口音,伴著憨厚的樸實的語言,仍不被人理解甚至讓人誤解;臨夏人只會踏踏實實的去做,跟臨夏人交朋友,你要有耐心,其善良純樸的心要慢慢去領會。臨夏人很難說出動感情的話,一旦說了那就是駟馬難追的膽略與一般人不可比擬。作為臨夏人,應該自豪,有人說“東鄉手抓”天下誰沒有吃過,臨夏人的拉面拉到了全國的大街小巷,這難道不是天下一絕?說實話,臨夏人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當你走到大街小巷,到處是飯館,到處是小吃點,使你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足以勾起你的食欲,讓你垂涎三尺。來到臨夏,也不枉品嘗一回原汁原味的飲食文化,這里包涵著尊客待客的禮儀文明。
每個臨夏人都是一本深奧的書,只要走近它,親近他,品味它,花費時間用心去讀,才能讀懂它!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1 | 閱讀全文(254)

人文臨夏

[ 2012-12-24 12:48: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多彩的臨夏,美麗的臨夏!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1 | 閱讀全文(255)

臨夏,歷史的沿革與變遷

[ 2012-12-25 09:14: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戰國時,現市境為罕羌候邑,后秦國滅罕羌候,置縣,市地屬之。西漢初,建枹罕縣,屬隴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枹罕縣改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36),撤金城郡,枹罕縣又改屬隴西郡。中平元年(184)十一月,枹罕宋建割據自立,建元置百宮,號“河首平漢王”。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將夏侯淵討滅宋健。三國時,市境屬魏枹罕縣,初轄于秦州隴西郡?;莸蹠r,市地屬枹罕護軍。黃初年間枹罕縣屬雍州隴西郡。
西晉永晉年中(301-302),枹罕縣屬晉興郡市地屬之。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分涼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枹罕屬河州興晉郡,州、郡均治枹罕??h治設于今臨夏市境。前秦建元三年(367),枹罕屬前秦涼州,州治枹罕;建元七年(371),枹罕屬河州興晉郡,州、郡增治于枹罕。西秦太初二年(389)枹罕屬乾歸分設之北河州、北河州,仍治枹罕。后秦弘始二年(400),姚興攻西秦取枹罕,屬河州,州治枹罕,仍歸乞伏氏統轄。西秦更始九年(409),乾歸復奪地興國。西秦熾磐永康元年(412)十月乞伏熾磐自譚郊遷都于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被夏攻滅,西秦亡,地歸吐谷渾。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改河州為枹罕鎮。北魏太和十六年(492),撤鎮復置河州。西魏復置枹罕縣,屬河州枹罕郡,州、均治枹罕。北周如西魏制,枹罕縣仍舊。
隋開皇三年(583)廢枹罕郡,枹罕縣屬河州,州治枹罕。大業三年(607),河州改枹罕郡,枹罕縣屬之。隋末為金城校尉薛舉所據。唐武德元年(618),平李軌復置河州,轄枹罕縣,治所枹罕。天保元年(742),改河州為安鄉郡,轄枹罕縣。寶應元年(762)福柑為吐蕃占領。北宋初,吐蕃王族后裔角廝玀之孫木征據河州。熙寧六年(1073),王韶率宋軍收復河州,置枹罕縣,屬熙河路。在州西一十五里置閻精堡(今枹罕拜家莊古城址)。熙寧九年(1076)省枹罕縣,縣地屬河州安鄉縣。州治遷寧河。南宋初因之。金天會九年(1131),金取河州?;式y二年(1142),州治枹罕,屬熙秦路總管府。貞元二年(1154)復置枹罕縣于河州治。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枹罕縣屬臨洮路。
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蒙古攻占河州。初屬陜西行中書省鞏昌路。蒙古汗國憲宗三年(1253)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元六年(1269)河州改河州路,省枹罕縣,地屬安鄉縣,吐蕃等處宣慰使司、河州路均治枹罕。明洪武四年(1371),廢縣置河州衛,屬西安行都衛。六年(1373)置河州府轄安鄉縣,市境屬之,州府治今市區。七年(1374)七月,置西安行都衛置于河州,十年(1377)分河州為左、右二衛,屬陜西行都志輝使司。十二年(1379)七月廢河州府并安鄉縣。并河州左衛于洮州,升右衛為河州軍民指揮使司,統管軍民,治今城區,仍屬陜西都指揮使司。成化九年(1473)十二月,復置河州,屬陜西臨洮府,改河州軍民指揮使司為河州衛。
1956年11月,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1958年12月20日,國務院決定,撤銷臨夏縣、永靖縣建制,將兩縣區域劃歸臨夏市。1961年12月15日,恢復臨夏、永靖縣建制。1973年12月15日,甘肅省革委會通知,執行國務院1964年6月5日“撤銷臨夏市,將行政區域劃歸臨夏縣,縣址設在韓家集鎮”的決定,撤市并縣,但縣址由韓家集改遷臨夏市。1983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復恢復臨夏市建制(縣級),以原臨夏縣的城關鎮及城關、折橋、枹罕、南龍四個鄉為臨夏市的行政轄區。
臨夏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蕃古道之重鎮,享有“河湟雄鎮”之美譽,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錯伸展,形成了當年商賈云集、一派繁榮的茶馬互市,被贊譽為“西部旱碼頭”。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1 | 閱讀全文(215)

和政古動物化石首次赴臺展出

[ 2012-12-31 00:02:00 | 作者:鄧仲祥 | 出處:原創 | 天氣:晴 ]

2012年12月29日,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為臺灣參展準備了一年多的69件化石標本,全部拆卸、清理并打包裝箱完畢,裝車當日啟程赴臺參展。
甘肅和政地區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產區,迄今為止,和政古動物博物館館藏標本已達3萬多件。本次遴選赴臺參展的69件古動物哺乳化石標本,分別出自距今約1100萬年的中中新世、距今約700萬年的晚中新世和距今約260萬年的早更新世,包括鏟齒象、三趾馬、薩摩獸以及該地區獨有的和政羊等古動物化石;本次赴臺的展品中最獨特、也最值得觀賞的是一組鏟齒象的頭部化石,共有10個,分別展現了這種生活在距今約1100萬年前的大型動物從3至4個月到40歲之間的頭骨發育形態。代表了和政地區在古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將于本月底開始被分批運赴臺灣,為明年三月開幕的“從龍到獸”古生物化石展做準備。
據了解,這將是和政化石首次走進臺灣,前期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的準備工作。展覽將于2013年3月29日在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幕,共持續6個月,期間還將赴臺北展出。和政古動物化石標本首次赴臺灣展覽,對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

分類:默認分類 | 評論:1 | 閱讀全文(315)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末頁

您可以按 列表 | 普通 瀏覽

導航

歸檔

我的簡歷

  • 昵稱:鄧仲祥
  • 注冊日期:2012年11月26日
  • 城市:甘肅臨夏

公告

歡迎光臨我的博客!

最新回復

  • 暫時沒有回復

統計

  • 訪問人數:10705 人
  • 創建時間:2012年11月26日
  • 發表文章:23 篇
  • 上傳相片:0 張
  • 回復總數:0 篇
  • 閱讀總數:5188 次
在厨房掀起短裙翘起屁股麻麻_俄罗斯女人与动ZOZOZO_法国性XXXXX极品_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