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主題: 春節 滑雪 溫泉 海島游 冬游 新婚蜜月 港、澳、臺 新、馬、泰 婚紗攝影 圣誕、元旦 秋游 漂流 春游 暑期、夏令營 油菜花 賞桃花 櫻花之旅 端午節 中秋 十一國慶節
春節傳統食品| 春聯年畫| 春節傳統習俗| 春節溯源|
春節常識:春節傳統習俗
玉林年俗
來源:網絡  時間:2008-01-28  點擊:
舞獅·舞龍
舞獅是玉林人慶賀新春的主要民間文藝活動。舞獅必有武術隊相隨,意為打了獅即能逢兇化吉。解放前,兩個舞獅隊相遇,一般都有一場爭斗。原本時逢佳節,相遇后雙方佯斗逗樂,后發展為爭強斗勝,兩不相讓,終釀成惡斗,形成一種陋習。
近年來,隨著人們法制觀念的增強,形成了互敬互讓之風,打斗的現象已近絕跡。 舞獅一般要大型鑼鼓的打擊樂來配合其動作,動作幅度很大,除了逐戶上門拜年,還在公共場所定點表演。表演程式一般是這樣:舞獅人站丁字腳,拜四大方向后用大幅度的舞步,按"山"字形跳"出山獅",繼而找青、舔青、吞青、剔牙、舔身、困覺。此時出"大小面"做爬、剃等風趣的動作,然后是獅子的翻身、醒獅、拜四大向、回山。舞獅結束后是"打獅"武術表演,刀叉劍戟十八般武藝盡顯風采,常常博得觀者陣陣喝彩。 舞龍在玉林各縣(市)區也很活躍。一條龍長約三四丈,分為五、七、九戴,需五-九人共舞。在鼓樂聲中,打頭一人撐著圓形能靈活轉動的"龍珠","螺螺"作響,龍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龍頭即在空中跟著上下翻飛,龍身龍尾隨之協調舞動,蔚為壯觀。
麒麟拜年
春節至元霄節,玉州、博白、陸川、興業皆有舞麒麟出街入村拜年賜福之民俗。
麒麟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仁獸。關于其形象的描繪,普通的說法是:麒為雄,麟為雌。民間有麒麟送子的傳說,孔母先時無仔,祈于尼丘山,后天降麟兒,吐血石板??啄缸搴笤?,生下孔子??啄父兄x麒麟恩德,從柜中拿出紅繡綢,披掛于麒麟角上。從此便有麒麟頭帶花紅繡紱,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習俗。 舞麒麟為一種集歌、舞、樂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其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于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舞唱隊伍,最多七人,其中一人舞麒麟,一人掌彩門燈,二人撐彩聯,一人打鈸,一人敲鑼,一人領唱賀詞。有的尚有撐羅傘者,邊舞邊用力轉動羅傘,羅傘旋得越快,越有勁,氣氛就越活躍。有的隊伍還配有吹綠笛,奏八音?,F最簡化者,則一人自己敲鑼,自舞自歌。
麒麟每到一家門口,便鼓樂齊鳴,主人則燃放鞭炮。在歡快的鼓樂聲中,麒麟翩翩起舞,麟頭輕搖,慢轉緩旋,或進幾步,退幾步,或踏十字花,步履輕盈,節奏明快,多彩多姿。鼓樂一停,歌師便響嗓亮喉,大顯身手,其歌七言四句,構思巧妙。如賀農村家庭副業歌: 腳踏汽車行大運,我在副業賀起身。 黃猄入屋福祿到,水浸石灰發起身。 種養承包搞副業,養雞養鴨一群群。 朝似黃蜂飛出巢,晚如百雀回家檳。 養雞好比出山鳳,養鵝每只幾十斤。
還有賀種田歌、賀商店歌等。有的商店不宜頌其生意興隆,如醫藥店,若新年頌其發財,則民不吉利,故極少有麟慶賀。但高明的歌師卻能避其顧忌,頌其醫術妙,藥性好。
改革開放富裕后,許多飯店在春節期間照常營業。舞麒麟者口渴肚饑之時,便到飯店拜年唱賀歌,歌師的歌聲,令食客胃口大開,老板的臉上亦綻開了笑容。主人于是捧來煙、茶、糖果、餅干,逐個招待,然后讓歌隊人員在廚房用餐。
春牛舞春
玉林各縣(市)區在春節期間有舞春牛的習俗。 舞春牛之起源甚古,進入農耕時代后,許多農事活動被搬演成舞蹈,以表達人類情感,被視為"母體藝術"。 演出之春牛,用竹和紙扎成牛頭,用黑夾皮做牛身。演出時,以二人分舞牛頭、牛尾,人蒙在夾被內,彎腰慢行,如牛爬行的形狀。演唱者為男角牛公一人,手拿錢尺,女角牛婆一人(男扮女妝),一手舞扇,一手舞手帕。其他旦角、丑角屬配角。出場時,以唱舞為主,舞蹈表現了牛的勤勞形象,如趕牛出門、逗牛爬料、上山下坡、犁田爬地等,動作富于生活氣息。音樂以吹大笛為主,配以鑼鼓鈸等打擊樂。唱詞為有關勤勞生產以及舊社會家庭糾紛趣事,并插進一些風趣詼諧的"大話木耳"。其最著名的唱詞,為春牛調牛郎歌,如茂林泉塘著名民間歌手張日明演唱云: 諸君聽我說因由,世間最苦是耕牛。 又用鐵圈穿我鼻,又用麻繩套我頭。 趕出田邊犁架起,大垌山沖田百丘。 深山曲木擔在膊,爬地青藤箍緊喉 …… 一世勤勞為大眾,還將汗水付東流。奉勸一言留世上,諸君一定愛耕牛。 此歌以擬人化手法,唱盡耕牛的苦楚,令人感動,許多人聽罷,紛紛拿出封包,以藉慰"耕牛"。
春牛隊到各村賀春,表演形式有獨腳春牛、兩腳春牛、四腳春牛。其中兩腳春牛在一塊土布的一端綴上一對黃牛角,由一人披在身上舞動。獨腳春牛如竹馬式、四腳春牛如舞獅式。由八音鑼鼓開路,邊走邊舞。春牛后面,由數名乃至數十名牛公、牛娘,挨家逐戶演唱。春牛隊每到一家,先舞動春牛,以示祝賀,接著,牛公、牛娘且歌且舞。歌詞內容多為慶豐收、賀新春、祝平安等。賀遍全村各戶后,便到村邊開闊處進行表演。這時,牛公牛娘踏著采茶舞步,放聲高唱。歌唱內容有:農事歌、恭喜歌及贊頌好人好事歌等,撐春牛者則在演員中穿梭舞動。最后以"十二月慶豐歌"結束。
客家偷青
舊時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是陸川客家婦女精心"偷青"的佳期。"偷青"即采青、摘青,將蔥蒜蘿卜脈菜芥菜等青菜"偷"些回來,讓全家老少生吃或熟吃。
"偷"是悄悄出動的,多是到別人的菜園去摘。青菜被"偷"的人家,按祖傳的習慣,不準追查,不準生氣,不準哼聲,只準暗暗高興。因此,挨"偷"的人家總是希望別人前來多"偷","偷"去越多越有福氣…… 元宵當晚,博白鄉下的青少年也三五結伴乘夜幕掩護"偷青"。博白話生菜諧音"生財";蘿卜也叫"菜頭",音近"彩頭";蒜音同"算",取其意為"好打算"。舊社會,窮苦百姓希望在正月新春一年之始討個"生財"的好"彩頭",過上一年"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漸漸形成了偷青的習俗??梢?,"偷青"是舊社會里窮苦百姓對幸福美滿生活的追求,對窮苦命運的抗爭。 不過,現階段"偷青"多是"偷"自家菜園的,而且接二連三去"偷"……老一輩人說,青枝綠葉是勞動成果,"偷"青吃了,要飲水思源。
采茶舞
采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彩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幾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臺演出的。采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采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采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采茶舞的動作特點是樸實大方、富于幽默感。茶公常用顫腿、屈膝作矮樁動作,舞步輕快瀟灑。手中的錢尺在表演"開荒舞"時可當作鋤頭,表演炒茶時可作拉風箱狀,動作詼諧,富有情趣。茶娘的動作多為羞澀含蓄、細碎輕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轉"。手中彩扇輕揮疾攏,有如云朵飄舞、柳絮輕揚,舞姿婀娜,儀態萬千,充分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采茶舞亦歌亦舞,一般兩句或四句一歌,間從鑼鼓或音樂過門。舞者在過門中成△形循環串插,步履輕如蜻蜒點水,急如流水疾風。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年關"美牙節"
昔日在玉林街的商貿市場上,每逢臘月或年初有個宴請,由廠家或店主老板招待下屬,美其名為"美牙節"。但對于下屬店員、工友來說,這是一個不知來年何去何從的"年關"。
這一年俗源于明、清時代的街市廠店。明末清初,許多廣東粵商來郁經商,多顧請當地人充當員工。打工者先當"火頭"(炊事員)、打雜、售貨員,或當上掌柜、再提升者當"二皮老板"。 每到農歷十二月中旬,廠場店鋪要對當年財經什物來一次全面清算,以知盈虧,并早作來年規劃和人員安排。到時,老板對下屬舉行一次會餐(玉林人稱為"打牙祭"),席間老板說什么"一年來多蒙眾位兄弟扶持,鼎力相助,使小店(廠場)得以維持,日趨興旺,實為感激不盡"等等。如果席間某些人備受老板頻頻敬酒、送菜,則預示著兇多吉少,是被解雇的對象了。如果晚上老板又同你坐談,更是大局已定。老板態度還是"很好",但最后的話題卻是:"兄弟呀!當前年景不佳,非常時期,時價無定。奈何小店(廠場)連連虧空,債務重負了。十分對不起,兄弟高人自有大志,另可高攀……" 昔日的美牙年關也發展到農村長工、作坊等,有的在臘月十六或廿四進行。因為商店臘月太忙,需要用人,也有在正月初二才舉行的。不論在臘月、正月,反正都是"年關"。
主題相關線路更多>>
相關常識
?
在厨房掀起短裙翘起屁股麻麻_俄罗斯女人与动ZOZOZO_法国性XXXXX极品_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