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黃頁 > 旅游資訊 > 交通資訊 > 北京云居寺觀覽記

北京云居寺觀覽記

發布于2021-01-25 15:15:00 | 來源: | 資訊分類:交通資訊

云居寺古塔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距市中心70公里。其始建于隋大業年間(605—618),初名“智泉寺”,后改稱“云居寺”。寺院坐西朝東,環山面水,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20世紀40年代毀于日軍炮火,新中國成立后曾兩次大規模修復。如今,云居寺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居寺與平西抗日根據地

房山位于北京西南部、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據地。包括良鄉、宛平、房山、昌平等12個縣的北平西部地區,成為八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前沿陣地。當時房山是“前沿中的前沿”,猶如在日寇肋部插上一把尖刀,直接威脅著北平、天津以及平漢鐵路等日寇統治中心,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榮事跡和感人故事。

云居寺位于平西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也被日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39年至1942年間,日軍先后派飛機到房山偵查八路軍指揮機關所在地,并曾出動轟炸機三次空襲云居寺,使其變成殘垣斷壁,只剩下天王殿前彈痕累累的拱形山門和幾座古塔。云居寺拱形山門由11塊漢白玉組成,已有千年歷史。日軍轟炸后,山門正面彈痕有10多處,右下端兩塊起支撐作用的石料被炸得僅剩三分之一,石料連接處僅剩10厘米左右,仿佛用勁一推即會倒塌,但它一直屹立不倒。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云居寺于1985年和1999年兩次得到大規模重修,恢復到原寺廟的95%規模。云居寺曾有一個說法:“山門不倒,寺必重修?!逼浔粴в直恢匦?,應驗了這句廣泛流傳的話。

云居寺內有一塊嘉慶御碑。清朝嘉慶皇帝曾兩次到云居寺,第一次是嘉慶十四年(1809年)秋,他留下一首詩《云居寺瞻禮二十韻》,其中寫道:

遂蒞古云居,崇麓瞻層閣。

境接小西天,華嚴隋季鑿。

石洞隱嶔崎,經版藏邃壑。

世尊現法身,七寶綴瓔珞。

第二次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他留詩《再游云居寺》:

西域花宮曾駐韉,重來又值暮春天。

云居有境真超俗,世相未除漫問禪。

兼愛止仁原一理,修儒習釋總隨緣。

瓣香瞻禮抒虔祝,歲稔民安教化宣。

嘉慶皇帝第二次到云居寺并題詩后,將這兩首詩刻在了一統臥碑上,立于云居寺。他擅長書法,但是不像其父乾隆皇帝那樣到處題詩留記,所以這統臥碑十分珍貴。

日軍轟炸云居寺時,一塊彈片劃到碑身,將第二首詩中“雲”字下半部分的“云”削去了。但彈痕形狀恰如一朵祥云,托著剩下的雨字頭,意思未變。因此有“掉字不改意”之說。

云居寺有“三絕”

第一絕:千年石經。隋朝之前,中國有過兩次滅佛運動,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時期,一次是北周武帝時期。每一次滅佛,都要毀寺、焚經、驅僧。為使經書不焚于烈火,一位名叫慧思的高僧發愿將佛經刻在石頭上,以便永久保藏?;鬯嫉耐降莒o琬繼承師父遺愿,在隋大業年間開創云居寺,建寺之初就開始在石板上刻經,直到其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圓寂。靜琬圓寂后,他的繼承者歷經隋、唐、遼、金、元、明、清七朝,綿延千載,繼續這一事業,直到明末清初才算告成。

云居寺石經主要保留在兩處。一處在云居寺對面的石經山上。在石經山半山腰,開鑿有9個藏經洞,其中8個洞為封閉式,裝滿經板后用石堵門,以鐵水澆鑄。只有一個規模最大的雷音洞為開放式,洞內有靜琬最初刻的146塊石經板,嵌在洞的四壁。洞內還有4根八角形立柱,柱上雕有佛像1056身,故稱千佛柱。9個山洞內共藏經石4195塊。另一處在寺內的地宮中。該地宮于1957年被發現,內有石經10083塊。

云居寺所藏石經數量眾多、規模宏達,共14278塊,鐫刻佛經1122部、3572卷。據不完全統計,石經共計3500萬字,字字工整俊秀,薈萃了眾多書法風格,經專家考證,竟無一錯字、漏字。這一龐大工程歷經1039年不間斷,且完整保存,不愧為世界奇跡、佛經之最,被譽為“石刻長城”“北京敦煌”。

在云居寺內,坐落著靜琬大師的墓塔。靜琬圓寂于唐貞觀十三年,生前留下遺言,石經沒有刻完,不準掩埋遺骨。直到遼代通理大師于遼大安九年(1093年)基本完成了刻經大業,才把靜琬的骨灰葬于墓塔。

第二絕:明代紙經。云居寺藏有兩萬多卷紙經,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其中尤以《大方廣佛華嚴經》最為引人注目,寺內還為此特辟了一間屋,用來陳放它。此經乃妙蓮寺比丘祖慧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刺破自己的舌頭蘸血寫成,被譽為“舌血真經”,共計80卷、60萬字,十分震撼,尤為珍貴。在史料中,“刺血為墨”被看作古代僧人表達對佛祖虔誠之心的方式。此外,云居寺所藏紙經中還有15卷藏漢合璧經卷,是中國最早的漢文橫排版印刷品。

第三絕:清代木經。在刻板技術尚未發明以前,佛經都靠手抄,木刻佛經在宋代以后才出現。宋以后的歷朝歷代都有木刻佛經,但由于年代久遠,很多都失傳了。據專家考證,如今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的木刻大藏經只有兩部。一部木刻大藏經叫《高麗藏》,現存韓國伽耶山海印寺。另一部是《龍藏》(又稱《乾隆版大藏經》),由清政府下令刊刻出版,是現存唯一的漢文木刻大藏經?!洱埐亍肪驮谠凭铀聝?,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共7160卷,由7.9萬多塊木板構成,內容極為豐富,集佛教傳入中國后至乾隆時期譯著之大成。這些木板經都是用上等梨木雕刻而成,無論是文字還是圖像,皆雕刻精美,版面規整,十分美觀,堪稱我國木板經書之最。

云居寺有“四寶”

第一寶:毗盧佛像。進入云居寺的第一個院落,眼前是寫著“千年古剎”四個大字的牌樓。再向前便是云居寺的主殿毗盧殿,店內供奉著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經常會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盧遮那佛”、應身“釋迦牟尼佛”、報身“盧舍那佛”。佛教中有一個精妙的比喻:法身佛如明月,報身佛如月之光,應身佛如月之影。即使月光暗淡了,月亮的影子不見了,但月亮依舊存在。就是說法身毗盧遮那佛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永遠存在,可見其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毗盧遮那佛又叫大日如來。云居寺毗盧殿內供奉的毗盧遮那佛為明代鑄造的紫銅佛像,重達4.5噸,是國家一級文物。

第二寶:古鐘。在毗盧殿的院落中還有一大寶物,便是北側鐘樓內的銅鐘。此鐘鑄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高1.75米,直徑1.42米,重1700斤,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在這口大鐘上還鑄有銘文:

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度眾生。

這幾句銘文,講了敲擊此鐘可以消除煩惱,增長智慧,所以一向十分有名,人們都愿到此撞一撞帶有如此銘文的鐘。云居寺的鐘聲曾非常有名,該寺古楹聯曰:

林外鐘聲開宿靄,階前幡影映朝暉。

以此來形容云居寺古鐘的雄渾、悠揚。

第三寶:古塔。云居寺有南北兩座遼塔對峙。南塔又稱藏經塔,藏有石經的地宮就在該塔下面。原來的南塔已毀,現在的南塔是根據民國時期的南塔照片于2014年復建的。復建南塔為11層密檐式青磚塔,高30米,是我國首個復建成功的古塔。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羅漢塔,高30米。其下部為樓閣式、上部為覆缽式、最上為金剛寶座,集三種建筑造型于一體,極為少見,極具特色。塔的下部是八角形須彌座,覆有佛偈磚,每一塊磚上都有偈語,即佛說過的話: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

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1989年修復北塔時,原來的佛偈磚需要更換,可是,沒有一家磚窯可以燒制出佛偈磚。后來,施工人員無意中在塔旁不遠處挖出了遼代建筑北塔時留下的177塊佛偈磚,用了176塊,只剩下一塊,似乎這些佛偈磚就是為千年后修復該塔而儲備的。這些佛偈磚鑲嵌到塔基上,與塔渾然一體,重現了原塔的遼代風格和魅力。

北塔四周各建有一座3米多高的方形小唐塔。4座唐塔都有明確紀年,為唐景云二年(711年)至開元十五年(727年)所建。景云二年所建寶塔最早,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北京最老的唐塔。開元十五年所建寶塔內壁雕刻有一個供養人,此人深目高鼻,服飾線條細膩流暢,反映了當時唐朝與中西亞交流廣泛?,F在北京存有唐塔不足20座,云居寺的唐塔尤為珍貴。

第四寶:佛舍利。云居寺的最后一座院落是大悲殿所在地,這是全寺最高的地方,院中古樹參天,銀杏樹與菩提樹使這里多了幾分清幽。在大悲殿南側的殿內,可以看到展出的佛舍利。這是上世紀70年代附近村莊出土的佛舍利,十分珍貴,但不是云居寺原有的佛舍利。

云居寺原有的佛舍利現藏于首都博物館。有這樣一段傳說:1981年11月27日,云居寺保管所的工作人員在清理云居寺石經山雷音洞地面時,發掘出一方石函,內有石函、銀函、玉函,函函相套,嚴密封存。在5號白玉函內,有兩?!俺嗌?,為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邊還伴著兩顆珍珠”。經專家考證,這兩顆舍利為釋迦牟尼肉身舍利,與北京八大處靈光寺的佛牙舍利、陜西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并稱“海內三寶”。據載,當年,云居寺(當時叫智泉寺)靜琬法師組織篆刻石經,隋煬帝得知后,將皇宮內珍藏的3顆佛舍利賜予靜琬,作為褒獎。靜琬得到佛舍利后,用長寬各30厘米、通高24厘米的青石函保存,將其埋在石經山雷音洞內,石函上刻有36個楷書銘文:

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愿永持永劫。

隋大業十二年即616年,距今已1400余年。

當時安置了3顆佛舍利,但1981年出土時,為何只有兩顆佛舍利?據記載,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云居寺達觀禪師在清理雷音洞時,發現了安放舍利的石函。佛寶出世,轟動朝野。萬歷皇帝的母親李太后下旨將3顆舍利迎入皇宮供奉三日。寶函歸還后,達觀禪師發現函內舍利被兩個羊脂玉函封藏,數量少了一顆,卻多了兩顆珍珠。他將舍利再次埋藏,同時采用了五層石函,并在最外層的漢白玉石函函蓋內篆刻了一則愿偈:

我感佛恩故,愿護佛舍利。若所藏所出,必經我心目。若違我本誓,更無藏出者。仰求圣凡等,共證我愿力。是力若不堅,當墜無間獄。

從這則愿偈看,達觀禪師應該是在證明自己的清白,也說明入宮時是3顆舍利,出宮時成了兩顆舍利。

云居寺藏寶無數

除上述文物古籍外,云居寺還有大量珍貴藏品,有待研究、發掘。

清朝末期曾有過四大奇案,其中之一是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講的是,清末余杭士子楊乃武應鄉試中舉,擺宴慶賀。房客葛小大妻畢秀姑頗有姿色,人稱“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養媳,曾在楊家幫傭,與楊乃武早有情愫,礙于禮義名分,難成眷屬,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縣劉錫彤曾為濫收錢糧斂贓貪墨,被楊乃武聯絡士子上書舉發,斷了財路,心懷怨隙。其子劉子和用迷藥奸污了畢秀姑,又將其丈夫葛小大毒死。劉錫彤為保住兒子性命和發泄私憤,便移花接木,把楊乃武騙至縣衙,嚴刑逼供,以“謀夫奪婦”定擬,問成死罪。楊乃武姐姐楊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屢屢上訴,但官官相護,不予翻案。最后,告至慈禧太后處,才得以昭雪。云居寺珍藏著光緒元年(1875年)十月三十日大臣沈家本上書光緒皇帝關于復議《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卷》奏折的副本。奏折上主要記述了余杭縣令劉錫彤、浙江學政胡瑞蘭、浙江巡撫楊昌俊、給事中邊寶泉等四位官員在審理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件后,上報朝廷時四份奏折的不同之處。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屈能夠平反昭雪,就是以這份奏折為依據。該奏折全部以蠅頭小楷書寫,字跡工整美觀,共7頁、1175字。

云居寺藏有董其昌書法石刻精品“寶藏”二字。董其昌是明代后期的大書畫家,曾任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還當過泰昌皇帝朱常洛的老師。天啟、崇禎年間,董其昌資助刻石經《華嚴經》《法寶壇經》《四十二章經》等10余部,于雷音洞左側新開一小洞,砌石為墻,將所刻石經藏入,并題名“寶藏”二字,勒石鑲嵌于此洞門楣上。

云居寺完好保存著北京地區最大的紫銅制“千人舍粥鍋”。這口大鍋直徑2.3米,重1380斤。歷史上云居寺就有臘八舍粥的傳統。每逢臘八節,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都會放下家里的農活,趕過來喝上一碗臘八粥,祈求五谷豐登、年年有余。

云居寺門前廣陽河上存有一座古橋“斷龍橋”,一直使用至今。斷龍橋長11.8米,寬6.3米,古時是往來云居寺的必經之橋。橋用花崗石建造,為四墩五孔石平橋。俯視橋墩呈船形,中孔橫梁兩側各有一石刻螭狀吸水獸頭。橋面由條石鋪砌,逐年加鋪幾十厘米,從而使橋面“長高”了不少。

云居寺,以其幽靜的地理環境、迷人的秀麗風光、濃郁的佛教文化,以及眾多國寶級文物,等待著人們去探索與揭示……


?
在厨房掀起短裙翘起屁股麻麻_俄罗斯女人与动ZOZOZO_法国性XXXXX极品_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