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黃頁 > 旅游常識 > 旅行交通 > 國際航空工業發展簡介

國際航空工業發展簡介

臺灣阿波羅旅行社-- 臺灣游蹤 | 發布于2008-08-13 20:26:29 | 來源:網絡 | 常識分類:旅行交通
第一章民航公司發展
» 概述
» 美國航空公司的早期發展
» 歐洲航空公司的早期發展
» 1945年后航空公司的發展
 
» 概述

航空公司的規模從一架飛機經營郵件、貨物運輸,到數百架飛機從事完整的客、貨、郵運國際空中運輸服務,可分類為洲際(intercontinental)、洲內(intracontinental),區域(regional)或本地(domestic),以及定期(scheduled)或包機(charters)。

航空服務需求隨貨運、商務旅客、休閑旅客業務而有不同,但都受到經濟的影響, 1950到1960年代整體成長率為15%,1980到1990年代成長率為5-6%。

民航工業有一個循環周期,在五到六年的良好績效期后,通常會跟隨四至五年績效低落期。但即使績效良好的時期,利潤一般當低,稅后凈利約2-3%。

就如釵h成熟工業,為能達到更高的經濟規模和更好的效率,合并成為一種趨勢,美國自1978年以來,約200家以上航空公司被合并、接管,或結束營業。
美國航空公司的早期發展

1918年,美國郵務公司(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得到國會支持開始空中郵件服務(Air Mail),剛開始,由美國軍方用Curtiss Jenny飛機承接這項服務,但很快就因為可靠度太低失了訂單。1920年代中期,郵務服務(Postal Service)發展了他們自己空中郵件服務網,主干線從紐約到舊金山,并和Braniff Airlines, American Airlines, United Airlines(原為Boeing的一個部門), Trans World Airlines, Northwest Airlines, Eastern,以及其它共十二家航空公司簽約提供空運服務


Curtiss JN-4

客運服務到1925年才有顯著的發展,福特汽車公司當年買入Stout Aircraft Company 制造全金屬的Ford Trimotor,第一架成母蝜B的客機,它能容納12位旅客,也因此能因經營客運獲利


Ford Trimotor

在同一時期Juan Trippe成立了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用飛行船連接洛杉磯和上海,波士頓和倫敦,在1940年代之前,Pan American是美國唯一經營國際航線的公司

1930年代,即使在美國景氣大蕭條時期,美國各航空公司仍能獲利,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新型飛機Beoing 247和Douglas DC-3也在此一時期陸續進入營運。


Beoing 247


Douglas DC-3
 
 
» 歐洲航空公司的早期發展

法國、德國和荷蘭是歐洲首先發展空中運輸的國家,法國于 1919年開始空中郵件服務,飛至摩洛哥,1927年公司改名為Aéropostale,Aéropostale于1933年破產,經重整國家化后成為Air France.

德國第一家航空公司Lufthansa 成立于1926年,但不同于其它航空公司,它投資開發中國家的航空公司,包括Varig 和Avianca。德國航空公司的飛機由Junkers, Dornier,以及Fokker等公司制造,在當時,這些公司的技術領先其它國家。1930年代中期是德國空中旅游的巔峰期,德國納粹宣傳部核準齊柏林飛艇(zeppelin)商業服務,但因使用可然性氣體,導致1937年的海登堡空難事件。


zeppelin

1919年荷蘭成立KLM ,它是至今仍沿用原名中最年代最久的航空公司。于1920年首次攜帶二位英國旅客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倫敦,因為荷蘭人口少,KLM的營運主要依賴轉機旅客,也是國際間最先導入Hub系統,方便旅客轉接飛機。

當時英國的國家航空公司是Imperial Airways,之后于1939年成為BOAC (British Overseas Airlines Co.),Imperial Airways 飛行中東以及印度航線。
 
1945年后航空公司的發展

1945年后美國實施開放天空政策,美國的航空公司并未因二次大戰受到影響,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帶給民航工業新生命,聯盟國的航公司取得軍方合約,又引進新航空器如Boeing Stratocruiser, Lockheed Constellation, Douglas DC-6,這些飛機大多數是根據如B-29轟炸機改良而來,加上新的艙壓技術,大幅提升速度和酬載效率


Boeing Stratocruiser(Boeing377)


Lockheed Constellaton



B-29

1950年進入了噴氣機飛機時代,De Havilland Comet, Boeing 707, Douglas DC-8和 Sud Aviation Caravelle成為西方航空公司主機隊主要機型,蘇聯的航空公司,包括Aeroflot, Interflug 則使用Tupolev Tu-104 和 Tupolev Tu-124。


Boeing 707


Tupolev Tu-104


Tupolev Tu-124


Vickers Viscount

1970年代航空公司進入了另一個新時代,使用Boeing 747, McDonnell Douglas DC-11, Lockheed L1011 以及1986年MD-11等廣體機(widebody)又稱巨無霸 ("jumbo jet")提供國際航空運輸服務,同時期也出現了Tupolev Tu-144 和西方的協和號Concorde超音速客機。

1972年Airbus公司開始生產歐洲迄今仍為最經濟的民用航空飛機,它重視載客容量、酬載,以及飛行距離等效率的提升。


Tupolev Tu-144


Concerde


DC-10


Lockheed L-1011


MD-11

美國自1978年起撤銷對航空公司的管制規定,降低新航空公司進入的門坎,在典型的商業循環周衰退期中,引起一波新公司成立浪潮,因為在那段時期,不論購置飛機,融資,維護,訓練等費用和成本都比較低廉,也容易招募其它公司裁減下來的員工進入這些新成立的公司。

不過,當景氣循環周期回復正常后,原有的大公司采用低票價,增加運量,通常都可擊敗新成立的公司,造成數以百計新航空公司倒閉,唯一例外的是America West Airlines,在大型航空公司的威脅下能生存下來。

二十世紀末期,出現一種新形態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它們采用新型飛機,機票價格非常低廉,JetBlue, AirTran Airways等對傳統航空公司產生極大威脅(續)


Airbus 380
 
第二章民航管理
 

政府管理
 

釵h國家由政府持有并經營航空公司,即使完全民營化之后,基于經濟、政策以及安全考量,仍然有很大部份受到政府的管制。例如航空公司員工罷工,政府常會介入干預,保護旅客和貨物的運輸以及安全不受影響。
 
美國、澳洲,乃至巴西、墨西哥、歐盟和日本等釵h國家都已經解除對航空公司的管制。在過去,由政府規定各航空公司的票價、航線、航班以及相關的營運要求。自從解除管制之后,航空公司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視市場需求調整營運,諸如安排機場,增加航班,調整票價等等。
 
因為解除管制,門坎大幅降低,美國有數以百計的新航空公司成立,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票價平均降低了20%以上。新航空公司藉解除管制之后的票價自由化,以低價策略攻占市場,原有航空公司采取相同低價策略應付競爭,最后迫使釵h航空公司退出市場。
 

國際管理
 

國際民航組織(ICAO -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等組織建立航空相關的標準。大多數的空中交通由相關的國家訂定雙邊合約,指定航空公司飛行指定的航路,例如美、英兩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后,訂定百慕達合約(Bermuda Agreement),指定大西洋航路和起降機場,并授權由政府指定航空公司經營這些航線。
 

注:百慕達協約(Bermuda Agreement)
 
1946年美國和英國在百慕達島簽訂這項航空運輸雙邊協約,這是世界第一件規范民航的協約,也成為相關合約的范例,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00件的類似協約。這項協約于1977年擴充為: Bermuda I (規范英、美兩國間的空中服務)以及Bermuda II (規范大英帝國、北愛爾蘭以及美國間的空中服務)。
 
 
雙邊合約主要是訂立兩國間空中自由(Freedoms of the Air)的規范,也就是所謂的航權(traffic rights)。例如同意從某一國家的機場飛至另一國家的機場,有些則可延伸經過另一國的領空或機場飛往第三國。1944年國際民航會議(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協議五種航權,之后又發展出另外四種,不過這幾種新增的航權并未正式納入在這項公約內。
 

1990年代的開放天空協議越來越普遍,國際航線的競爭也越趨激烈。開放天空協議遭致釵h批評,尤其是歐盟國家,因為國內空運權(cabotage)限制歐盟國家在美國境內營運,造成不公平的競爭。
 
第三章商業管理
 

經濟
 

雖然仍有釵h國家依然由政府經營航空公司,但大部份的大型公司都已經民營化并以個體經濟(microeconomic)原則管理,使股東的利益最大化。
 

財務
 

航空公司充分運用杠桿操作,因此財務運作非常復雜。航空公司不僅需要定期購買或租用新飛機以及發動機,更必須針對市場需求,經濟效益和維護性等,訂定機隊長程發展計劃。以Southwest Airlines 為例,該公司只采用Boeing 737一種機型,而宣布破產的Eastern Airlines采用17種不同型飛機,組員、發動機、維護、后勤支持等需求差異非常大。
 
航空公司油料的避險(hedging)采購也是僅次于員工的財務考量,避險工具(hedging instruments)雖然成本很高,但在2000-2005年油價高漲之際,讓運用避險采購的航空公司得到回收。
 

營運成本
 

成熟工業、低票價、新競爭者不斷加入,以及低利潤環境下,航空公司必須明確了解可控成本(controllable costs)。
 
傳統航空公司的固定及營運成本相當高,包括建立和維持:空中服務、員工、油料、機隊、發動機、維修零件、計算機信息系統和網絡,機場設備、機場地勤、銷售通路、懦戚B訓練、保險等等。
 

此外,航空工業的結構,使航空公司扮演一個收稅員的角色。票價包含了種種不同的稅捐、規費和附加費。這些稅、費的收入,航空公司須負責轉給相關機構。航空公司也必須負責執行政府的法令規定,例如航空公司若未適當檢查旅客的旅游證件,他們必須負責將旅客帶回原出發的國家。
 

分析1992-1996這段時期發現,在航空運輸鏈中每一個供應者都比航空公司賺得多。航空公司整體所賺約為營運資本的6%,機場約10%,懦撥~者10-13%,勤務相關公司11-14%,飛機租賃15%,飛機制造16%,全球配銷公司(GDS)超過30%。(資料來源: Spinetta, 2000, quoted in Doganis, 2002)
 

Southwest Airlines是1970年以來最賺錢的航空公司,很多統計數據顯示該公司的績效甚至超越Microsoft,主要原因是他們產品的一致性和成本控制。
 

在進入新世紀之際,另一種新低成本航空公司大量的切入市場,使得美國和全球各地釵h航空公司被排出市場。
 

美國的United Airlines, US Airways (兩次), Delta Air Lines, Northwest Airlines都已經就第十一章破產法(Chapter 11 bankruptcy)宣告破產保護,American差一點就要宣告破產保護。而其它國家如意大利Alitalia,瑞典Scandinavian Airlines System,比利時SABENA,日本Japan Air System,加拿大Air Canada,澳洲Ansett Australia也都宣告破產。
 

不過,有些評論認為,不應該用破產保護法保護那些體質不良的航空公司,若能經由自然淘汰減少體質不良公司,對民航工業發展未嘗不是好事。
 

機票銷售
 

航空公司為取得最佳的利潤,經常使用收益管理(yield management),實行票價差異化(price discrimination),就不同服務訂定不同票價。
 

航空公司采用差異化訂定不同價格價的策略,能在不同的需求條件下,以不同的價格銷售。影響價格差異化的考量因素包括:距離登機日天數,目前訂位狀況(load factor),以價格標準評估和預測總需求,所訂出價格的競爭力,周間、周末、假期、日機、夜機等等。
 

啟程點至目的地管制(O&D control)是當中一個非常復雜的影響因素,例如某人購買臺北到曼谷的機票16,000元,另一人搭同一班機從曼谷到阿姆斯特丹票價是24,000元:同時,又有另一人要從臺北到阿姆斯特丹,他愿付38,000元。這時,若機位只剩一個,航空公司必須決定究竟賣給臺北到阿姆斯特丹的一位旅客,收38,000元,或售給臺北到曼谷,曼谷到阿姆斯特丹二位旅客,收40,000元。其實,航空公司每天需要作數百甚至數千件類似的決定。
 

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票價,相對而言,就非常單純,而且預先公布每一航段的票價,旅客決定搭乘航段后,很快就計算出全程所需的票價。
 

1970年代出現了先進的計算機化訂位系統,航空公司因此能在不同的票價結構上,進行價格差異化的成本效益分析(例如經算出每一座位可被旅客接受的最高價格)。不過,也因為成本效益分析能力大幅提升,導致競爭激烈航線的價格戰。
 

計算機使航空公司能夠相當準確的預測,旅客訂位之后,實際會登機搭乘班機的旅客數目。因此可以讓航空公司進行適量的超額訂位(overbook),以免未出現(no-show)的旅客產生空位,造成損失,或已訂位的旅客,因機位已滿無法登機。
 
載客率,就統計結果顯示,每班航機平均約有1/3空的座位,因此航空公司通常在低需求期間低價促銷,在高需求時期調高票價。
 

機場運作
 

航空公司因飛機維修需要,會選擇在適當機場建立基地,這個機場也同時會被考慮成為該航空公司定期班機的軸心(hub)
 
國際主要機場擁塞的情況相當嚴重,因此,機場登機/下機區位(slot)的時段所有權,對于釵h航空公司而言,是一項重要的資產。在旅客往返方便的機場和時段,可吸引旅客搭乘。
 
一個城市若有兩、三個機場,機場陸地運輸系統和聯接設施便利性較差的機場,競爭力也較低,因此會采取較低的區位租費和相關的服務費用。有釵h低成本航空公司選擇在這類機場起降,降低營運成本。
 

B-B商業關系
 

共享代號(Code sharing)是航空公司間最普遍的商業合作模式,它包括用本身公司的名義,相互銷售對方航空公司班機的機票。早于1960年代,日本Japan Airlines 就和蘇聯的Aeroflot共享代號銷售東京和莫斯科間往來的班機,Aeroflo用它的飛機飛航,日航用JAL名義銷售機位,就如該班機是使用日航的飛機飛航一樣。航空公司藉這種合作方式,可以擴展他們的營運區域,勿須在當地另行建立基地。
 

因航空公司訂位需要啟程地和目的地(city-pair),經由共享代號的合作,可以提供旅客更多、更好的選擇,幾乎所有國際航空公司都已實施共享代號。
 

1990年代,發展出一種航空公司聯盟(airline alliance),這類聯盟可以避過釵h政府限制。
 

Star Alliance、oneworld以及SkyTeam整合他們的旅客服務,貴賓室、旅程籌賓計劃,提供聯航機票,甚至到系統的整合,交換持股,使它們的產品、服務、機場設施等等更易標準化,提升效率。最早開始實施聯盟的是荷航KLM與西北Northwest Airlines。2004年KLM和Air France融合(fusion)之后,這兩家公司加入SkyTeam。
 
航空公司也經常合并信息系,集體采購汽油燃料或飛機,以取得多較多的談判籌碼。這種集體采購模式成左犒B用在對于旅客感受不到的供應品和服務,例如汽油燃料。但對于與旅客能感受到的,航空公司通常自行采購,以便區隔開它的當地的競爭者。例如競爭者使用Airbus機隊,不論聯盟航空公司使用的機隊,他會選擇Boeing機隊。
 
第四章航空公司從業人員
 
航空公司有釵h不同類別的從業人員,包括
 
飛行組員:
 
負責飛機起飛之后的運作,包括:機師 Pilots (正駕駛captain及副駕駛first officer),舊型飛機還有飛行機械師 (flight engineer) 或導航員(navigator)、空中服務員(Flight attendant),大型飛機上通常還有座艙長、飛行安全員(早期航空公司,如華航,飛航時都部署飛行安全員,也配備槍支)。
 
地勤組員:
 
負責機場內的運作,包括:機體和發動機技術員,航電系統技術員,行李處理員、機坪工作員、機門服務員、售票員、旅客服務員(包括貴賓室服務員)、簽派員、訂位員等等。
 
本部人員:
 
與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組織架構類似。
旅游線路推薦
臺灣商務簽證700

元起

臺灣環島八日游5500

元起

臺灣埔里精致四日游3200

元起

臺灣環島七日游4900

元起

臺灣品質六日游4300

元起

酒店預訂推薦
臺北圓山大酒店1000

元起

花蓮美侖大酒店1300

元起

臺中長榮桂冠大酒店1300

元起

高雄福華大酒店1300

元起

臺北馥敦大飯店1300

元起

旅游景點推薦
阿里山0

元起

花蓮太魯閣0

元起

墾丁0

元起

日月潭0

元起

高雄西子灣0

元起

?
在厨房掀起短裙翘起屁股麻麻_俄罗斯女人与动ZOZOZO_法国性XXXXX极品_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