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0495' limit 1探秘:江西神秘古祭壇 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圖)_江西南昌游記攻略_山水旅游黃頁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黃頁 > 旅游攻略 > 探秘:江西神秘古祭壇 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圖)

探秘:江西神秘古祭壇 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圖)

江西旅游集散中心 | 發布于2009-10-22 13:19:00 | 來源:轉載 | 目的地:南昌
這里是群山之巔。青煙裊裊,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令人嘆為觀止。千年前的人們用去整天的時間把祭祀物品抬放到祭壇前,然后有序地跪伏在地,頂禮膜拜。山風帶來的涼意,漸漸滲透了單薄的衣服,但是人們似乎沒有發覺,依舊虔誠地向上蒼禱告。

  在古代先民眼里,天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蒼茫巨大神秘莫測的靈體,于是祭祀成為他們向神靈致敬與溝通的最佳方式,并如香火一般世代傳承下來。在大風呼嘯連樹都不能生長的武功山頂,四座神秘石壘祭壇千百年來兀自矗立,這也被國內專家譽為研究古代江南民間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在其中,究竟凝聚著祭祀傳統怎樣的智慧與信仰?

  1700年前的四座神秘祭壇

  大千世界,祭禮繁雜。環境和民族的不同,造就祭祀文化的各不相同。不過,不論祭祀的是天神、人鬼還是地祇,相同的是,祭祀的對象都被神化。三教合流使武功山形成了多神祇、多教派、多壇庵的局面,原始祭祀文化與宗教文化交織在一起,武功山上共有四路神靈千百年來在享受尊崇。

  葛仙壇


葛仙壇

葛仙壇

  葛仙壇在四壇之中年代最久遠,建于三國東吳初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此壇由武功山的開山鼻祖葛玄一手創建。蘆溪縣文物局局長龍成前介紹,葛玄,字孝先,三國吳人,《抱樸子》著者葛洪從祖,人稱太極葛仙翁。自幼好學,博覽五經,喜愛老、莊之說。出身東漢年間官宦之家的葛玄10多歲時,就遁跡天下名山,一生顛沛流離,充滿傳奇色彩,唯一離不開的就是祭壇。在武功山與嶺南羅浮山,葛玄都設立了祭壇,在此焚朱砂、煉金石。

  古祭壇由山門、古壇兩部分組成。山門為石門,高1.8米、寬1米。門外為觀日臺遺址。用長條形石塊壘接而成的高約4米,面積為12平方米的石室。宋代安??h丞彭龜年曾于壇下求雨,書石為經。

  汪仙壇

  汪仙壇祭祀的則是人界神靈,也稱望仙壇?!?a target='_balnk' class='kw'/>吉安府志》載:吉州知府汪可受恤民遭貶斥,憤而脫俗在武功山,死后,百姓在此立壇塑像祭祀,始建于清代。汪可受此人在歷史上也頗有名氣。汪可受,字以虛,號靜庵,湖北黃梅人。明萬歷二十年(1592),出任吉安知府。體察民情,政通人和。在任吉州知府六年間,他最為有名的舉動是,將已被洪水沖毀達半世紀之久的白鷺洲書院,復建如初。后升任陜西布政使、兵部左侍郎、薊遼總督,抵御北侮。卒贈兵部尚書。

  在吉安為官期間,汪可受曾多次游覽武功山。與王時槐、鄒元標等大儒,切磋生命之學;為官清正,人稱天下清廉第一。蒲松齡《聊齋志異》神仙傳中的“汪可受”原型,就是出自于他,由此進一步把汪可受的形象神化。也正是如此,百姓在此修建祭壇,世代祭祀。并把汪爺稱為“王爺”,為武功山的守護神,以保一方平安。

  沖應壇

  沖應壇所祭祀對象則更為復雜。有專家認為,沖應壇祭祀的是在山修煉傳道主要宗派的綜合祭壇。這其中包括上清派開山祖師魏華存,亦稱魏夫人;凈明派開山祖師許遜,東晉人,傳說許真君用鐵鏈縛住欲把武功山作碼頭,江西變海洋的孽龍,為民除了大害;開山祖師葛玄與其侄孫葛洪,“還聞丹灶火,猶是赤烏年”說的就是他們在武功山修道煉丹。

  求嗣壇

  為求嗣壇披上神秘面紗的是,神臺前有一泉井,上方下圓,終年不涸,味甘清心,其旁8米處尚有一半月形泉井,也有瀘水源頭的說法。明·嘉靖《武功山志》載:“泉中有龍,常躍池中,或有見其尾者”,所以又被稱作龍王壇。

古祭壇朝向之謎


夕照古壇

夕照古壇

  這四座祭壇的設計顯然是經過精心考慮的。早期的祭祀沒有固定的場所,隨時隨地均可祭祀。最初的祭祀場所是比較簡單的,如大樹下、水邊或在桿下。但隨著祭祀規范化,逐步出現了固定而又規范的場所。這四座祭壇的朝向不盡相同,那么這其中存在著什么樣的奧妙?

  《禮記·祭法》注:“封土為壇”,即用土石堆砌成一個高出地面的祭壇。因祭祀對象不同,壇有不同的形狀。祭天用圓壇,古稱“圓丘”;祭地用方壇,古稱“方丘”。壇的高度和寬度因時間、地點、等級而不相同。壇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爾也有設于山上的。秦漢封禪禮,就是在泰山頂封土為壇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掃地為墠以祭地,叫“禪”;合稱為“封禪”。

  不過千百年后,武功山上四座祭壇不同的朝向,依舊讓人迷惑不解。今年6月,北京神州新紀錄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近年來完成了包括七項國家和世界地質公園規劃的高級工程師李同德趕赴當地,對祭壇的朝向之謎作了初步破解。李同德認為,古祭壇建筑形式獨特,壇為塊石拱頂結構,通稱無梁殿。葛仙壇面朝正東,契合道教的紫氣東來之意,是典型的道教建筑;汪仙壇緊靠葛仙壇之后,面朝東南,也是道教建筑文化的表現形式;求嗣壇,面朝正南,為求子之壇,因觀音居于南海的傳說,求嗣壇自然面朝正南。而沖應壇的朝向寓意,根據現存文字、圖像資料,以及其復雜的祭祀對象,尚很難破解相關謎團。對此,李同德沒有作出有關結論。

  江南地區罕見的石構文化

  古祭壇作為歷史遺跡,充滿著原始祭祀與宗教祭祀的雙重內涵。今人難以理解的是,四座古壇均沒有石灰和黏土之類的東西,完全由山石堆成,在近2000米高的山頂上,是一個連樹都不能生長的大風之處,為何古祭壇能歷經千載屹立不毀?

  李同德在現場勘查之后認為,這四座古祭壇不僅在研究道教文化中有著極高的價值,在建筑史上也是一大奇跡,古祭壇這樣結構的無梁殿,在我國其他一些地方如山西、四川、河南等地也有,而武功山的金頂四壇(古祭壇)布局奇特,國內少有,其塊石結構無梁殿可能是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建筑結構;其結構跨度(內跨3.9米)可能也是同類型建筑之最(其中葛仙壇3.9米×4.4米,汪仙壇3.8米×4.2米)。

  蘆溪縣文物局局長龍成前說,地處海拔1900多米的高山,這一客觀原因,決定了山頂的建筑不便用木料搭建,而“跨吉袁間,屹立最高”、古代交通不暢的客觀條件,使得建設者考慮最多的是就地取材——遍山的石塊成為最好的材料,也成為江南地區罕見的石構文化。不過歷經1700年的風雨,古祭壇一度年久失修,漏水、風化現象嚴重,在近些年,當地各部門都已經著手對其進行過多次維護。

  2005年,浙江杭州古文物專家就曾經受邀趕赴萍鄉,對古祭壇進行過修繕。值得注意的是,其采用的是古代傳統工藝,采用桐油、糯米漿等古時普遍采用的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用作黏合和防水劑。同時用當地與古祭壇原有相同、相近石料雕刻成鱉魚和葫蘆,修補好毀壞的部分。

  禱告求嗣得文天祥之說

  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動,必然將其神化,摻雜著盲目崇拜,在流傳下來的故事傳說中尤其如此。不過,在近些年國內逐漸吹起的祭祀風,更多的是在一種肅穆的氣氛中,追思先民們如何創造文明。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津津樂道的故事,在明嘉靖年間編撰的《武功山志》也有刊載。770多年前的宋紹定年間(公元1232年)的一個普通日子里,吉水縣人文儀身穿儒服虔誠拜倒在葛仙壇前,禱告求嗣。四年之后,文儀有了第一個兒子,他就是后來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儀認為是自己的虔誠感動了上天,特意在葛仙壇前建銅瓦報恩,而若干年后,文天祥也親寫“葛仙壇”三個大字,以表示謝意。當地縣志同樣有相似記載:“后丞相生而有紫氣之兆。逮長魁天下,書‘葛仙壇’三大字,以額茲山昭靈貺也”。祭壇前的香火燃過千百年,文儀當年報恩建立的銅瓦早已不復存在,他當年拜壇得子的故事如今聽來也成了一笑了之的故事。只不過,這四座神秘祭壇卻逐漸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和文化認同。

?
在厨房掀起短裙翘起屁股麻麻_俄罗斯女人与动ZOZOZO_法国性XXXXX极品_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