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808' limit 1景德鎮的興衰_遼寧大連游記攻略_山水旅游黃頁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黃頁 > 旅游攻略 > 景德鎮的興衰

景德鎮的興衰

遼寧北方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 發布于2006-03-22 14:44:00 | 來源:網絡 | 目的地:大連
建鎮正好千年的景德鎮擁有近千年的光榮,但如果不能在市場經濟的新環境下重新證明自己,那么過去的歷史越輝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失落感就會越強烈

  瓷都之爭
  2004年是江西景德鎮建鎮1000年。從1004年(宋景德元年)宮廷詔令此地燒制御瓷至今,中國憑一個產業興旺千年的城市,絕無僅有。
  但是,當本報記者7月份來到景德鎮時,卻在與當地官員和市民的接觸中,嗅到了一股濃烈的焦灼氣息。
  今年4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將“中國瓷都”的稱號授予了廣東潮州。6月19日,潮州將“中國瓷都”的牌匾扛到北京,推出規模宏大的珍品展銷會和新聞發布會。
  對于一座以陶瓷為圖騰的城市,安身立命的根本———“瓷都”封號竟然旁落,此事對景德鎮的震撼可想而知。
  整個7月,當地官員一提“封都”二字無不動容。圍繞“封都”事件的當地輿論隨之沸騰,紛紛抨擊該評選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乃至有6名律師自愿組團,要為景德鎮“討回公道”。
  在景德鎮看來,“瓷都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不是評出來的”。隨意使用瓷都稱號“是一種濫用協會權力,挑戰市場規則,損毀民族精粹,自毀世界品牌,敗壞世界無形資產的惡劣行為”。
  但在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看來,景德鎮代表的是過去的榮耀,在歷史基礎上評價中國各大陶瓷產區的實力消長,才是客觀公正的市場原則。

  貢品文化
  不管景德鎮是否會同上述兩家協會打官司,能否打得贏官司,都不能掩蓋一個事實:近20年來景德鎮陶瓷產業已經走向衰落。
  據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介紹,改革開放之后,景德鎮陶瓷僅以藝術瓷為主,日用瓷上的新進展幾乎是空白,全市陶瓷年產值長期徘徊在10億元之下,僅相當于佛山一家上市公司鷹牌陶瓷的年產值。
  該協會說,現在全國八大陶瓷產區的競爭正風起云涌,領先的地區,其產業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國內,更體現在出口貿易中。而無論出口還是產值,景德鎮均不及潮州的十分之一。
  撇開古時的輝煌不提,直到1970年代末,陶瓷產業的規模,無論潮州還是曾與景德鎮并稱三大古瓷都的福建德化,均難望景德鎮的項背。
  但是,當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開始走向市場經濟,近千年來一直主要為官方服務、靠官方訂貨生存的景德鎮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由于景德鎮瓷器長期作為貢品,景德鎮的陶瓷行業也打上了深深的“貢品文化”烙印,其中的一大特色便是“不計成本”。
  在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中,有許多破碎的瓷片。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一平分析了其成因:“根據目前的發掘成果可以基本斷定,為了保證皇帝們獨享最高水平的陶瓷產品,在很長時間里,因為怕民間仿制官窯,所有的試制品、殘次品,甚至超過皇帝需求的合格品都要被統統打碎,細心挖坑掩埋,留下一窩窩陶瓷碎片”。
  計劃經濟時代,“貢品文化”繼續延續。景德鎮幾大國有陶瓷廠的產品多數由政府采購,其中相當部分是國家領導人出訪的贈品,這使其國有陶瓷企業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在工藝改造上,成本意識淡薄。
  景德鎮輝煌了將近千年,但那里的陶瓷行業卻從未形成市場經濟下企業經營的基本概念,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深深的遺憾。

  步履維艱
  到1990年代初,主導景德鎮陶瓷行業的國有陶瓷企業就跟同一歷史階段的其他國有企業一樣,在體制、機制、冗員、債務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積重難返、步履維艱。
  那時,廣東、福建、山東等沿海省份的民營企業正在積極引入資金,迅速放大產業規模。但是,景德鎮并未在同行的崛起中迎來自己的“夢醒時分”———當地政府沒有選擇股份制等市場經濟手段改造國企,相反,為了快刀斬亂麻地卸下包袱,1995年10月,采用了“化整為零”的策略,十家大的國有陶瓷廠迅速瓦解。
  這一年成為景德鎮陶瓷產業加速衰落的第一個“拐點”。此后,在傳統產品式微、銷售渠道衰落、市場低價混戰、民營企業出國展銷困局的系統性紊亂之下,即使擁有歷史遺產,景德鎮瓷業的產業競爭力也難免江河日下。
  曾經名列景德鎮十大國有陶瓷廠之首的建國瓷廠前總工程師鄧希平對本報記者回憶說,1995年該廠被切分成32個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她就是在那時被迫選擇創業的,而建國瓷廠隨后不到10天就停發了工人工資,至今她仍然覺得氣憤。
  國有陶瓷企業的衰落侵蝕了傳統名牌產品勃發的根基,又迅速殃及江西省陶瓷銷售公司和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這一內一外兩大國有陶瓷銷售主渠道隨之癱瘓。
  由于景德鎮地處內陸,國企化整為零成為民營企業后不可能迅速培養出打開國內外市場的營銷能力,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景德鎮的陶瓷企業自然而然地首先陷入價格戰。
  比如,玉風瓷廠的名牌產品“玉風”走俏市場時,就有仿造廠商以“王風”、“玉鳳”等魚目混珠,價格上,真品賣5元,仿冒品則只賣2元,甚至1元。其惡果是傳統名牌產品的迅速下滑和民營企業的利潤微薄、成長乏力。
  海外展銷則因為缺乏嚴密組織而弊端叢現。當地陶瓷協會資深人士透露,民營企業自己組團海外,經驗不足,常常虧本,最厲害的一次是在南非,展銷會門可羅雀,短短幾天,有一名私營業主最多虧損10萬元———無計可施的小老板們竟然聚集在我國駐外使館前“反映情況”。更離譜的一次是在德國,恰逢國家領導人出訪,展銷不但效果不佳,反倒拖累名聲,以致國家領導人都大皺眉頭。
  其惡果超乎一般人想象:景德鎮市政府在2002年11月開始嚴格限制本地民營廠商出境,用了“管理護照”的怪招,當年簽發的8000多本因私護照,據說大部分放在公安局“代為保管”,要出國時,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才能取出來。這使民營企業海外開拓蒙上了一層陰影。

  此消彼長
  誰走在改革前列,誰就贏得市場的青睞。與景德鎮恰成對照的,是福建德化和廣東潮州這些改革開放政策最早惠及的沿海地區。短短十幾年,它們就將引領中國陶瓷行業近千年的景德鎮遠遠甩在了身后。
  1995年時,潮州陶瓷產業的規模與景德鎮大致相當,5年之后,潮州已經坐擁1萬多家民營陶瓷生產廠,其“原料標準化、燃料潔凈化、生產自動化、配套專業化、產品高檔化”的產業集群模式,爆發了極大的產能———衛生潔具的生產占全國總產量57%,年產3400多萬件(套),出口額占全國一半以上;電子陶瓷年產1200億只,占全國70%、世界50%。產業資本集中后又自然尋求專業化生產,最快形成擁有工藝瓷、日用瓷、衛生潔具、仿古瓷、圣誕瓷、環保瓷、電子陶瓷等門類最齊全的全線產業鏈條。
  德化也在這一階段獨辟蹊徑,迅速趕超景德鎮。在景德鎮陶瓷海外展銷屢戰屢敗之時,德化利用閩商的海外關系,陶瓷貿易和工業制造雙管齊下,發展成以出口為導向的陶瓷產業,目前德化1100多家陶瓷企業,絕大多數以外銷為主要贏利點。2003年,德化縣陶瓷的產值為53.1億元,其中出口約5億美元,占總產值80%以上。
  事實上,潮州在宋代便擁有綿亙兩公里的“百窯村”,產瓷的歷史幾乎與景德鎮同樣悠久。但與景德鎮不同的是,潮州作為著名僑鄉,有著相當成熟的企業家群體和營商傳統,潮州商人在海外更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
  在市場本能的驅動下,潮商不斷尋求產業升級的新動力,最典型的表現是利用陶瓷技師的“挖角”行動加速工藝改造———最激烈時,甚至由潮州分管陶瓷工業的副市長親自帶隊,到景德鎮展開“技術專家招聘”。隨后,來自景德鎮的大師級技師都被潮州的陶瓷企業高價“供奉”著,———吸引力據說有三點:汽車、房子以及新創產品按產值提成。潮州企業家開出的優厚待遇,甚至連日本的設計師也“孔雀東南飛”了。
  人才外流反過來減緩了景德鎮的產業研發。景德鎮開始“留不住人”了。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的學生,分赴沿海知名陶瓷產區,光流失到佛山的,保守估計在3000-5000名之間。
  這一趨勢到了2000年之后,已經難以逆轉。2003年,潮州陶瓷以116.8億元的年產值和6.43億美元的出口額,成為現代陶瓷生產的“集大成者”。

  國寶民粹
  和絲綢、茶葉一道,瓷器曾經是中國的象征,而景德鎮又是中國瓷業的象征。因此,在景德鎮的瓷窯里燒制出來的,決不單是瓷土高溫化學反應的工業產品,而且是附載了中國傳統工藝和審美文化的文化載體。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但像景德鎮陶瓷這樣千年積淀、傳承至今的文化載體,如果不是絕無僅有,也是屈指可數。
  24戶“陶瓷世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傳承。1994年,在建鎮990周年之際,景德鎮市政府授予24戶人家“陶瓷世家”的稱號。正是這些中堅力量的存在,景德鎮才得以成為陶瓷教育、科技和品牌之都。
  景德鎮紅旗瓷廠高級工藝師孫立新家就是“陶瓷世家”之一。孫立新是孫家從事制瓷業的第四代,他的曾祖父孫洪元是景德鎮制作大件和琢坯的高手,曾經經營“孫榮記”作坊;祖父孫振東是建國瓷廠的高級技師,父親孫同鑫則是工藝美術師。
  孫立新的祖父孫振東供職的建國瓷廠是新人輩出、藏龍臥虎之地。196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化學系的外來女青年鄧希平,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為在顏色釉研發上屢建奇功的總工程師。
  1976年,作為課題組的主要負責人,鄧希平第一次用“0號柴油”取代耗資巨大的松材(此前該產品一次窯要燒掉7萬斤松材),并創造了一個新品種———“鈞紅”釉。隨后,她又試驗用稀土發色,把0.5毫米厚的稀土上在瓷胎上,經過1350度的高溫后,形成一圈圈七色的彩虹,這一“陶瓷彩虹釉藝術瓷盤”在1990年獲得國家發明獎,并獲第39屆尤里卡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
  鄧希平的職業生涯全部系于“高溫顏色釉”,這是與“青花、玲瓏、粉彩”并稱景德鎮四大名瓷的產品,工藝之精純,在全球的文化滲透力之大,至今仍是中國首屈一指的世界名牌。
  即使國有瓷廠瓦解,景德鎮工藝創新的民間動力一直存在。陶瓷世家孫同鑫和孫立新父子在紅旗瓷廠開辦了“孫公窯磁器研究所”;鄧希平在建國瓷廠瓦解后成立了“鄧希平工作室”。
  雖然“鄧希平工作室”目前才20余人,規?;a尚需時日,年產值不到100萬,但近十年的積累,她開始有能力在當地“新都民營陶瓷園”購買1000多平方的廠房。
  從產業角度看,鄧希平的工作室仍是不折不扣的小公司,但這特別容易掩蓋其真實價值:鄧親手制作的作品已是國寶級的,不少作品分別被景德鎮陶瓷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收藏。2002年,中南海紫光閣在景德鎮收了二十幾件作品,其中鄧的作品就有6件。鄧的“300件郎紅釉美人肩花瓶”多次選作國家主席出訪的國禮,其中一件被收藏在日本天皇宮中。

  重振之道
  這些從建國瓷廠等老牌國有企業脫身創業的工藝人才,能否成為景德鎮重振雄風的中堅力量呢?
  答案似乎仍未明朗。
  即使是脫胎其中的工藝人才,優秀如鄧希平等,在接近10年的摸索中,也很少走上現代規?;髽I的康莊大道。
  究其原因,首先是分解國有大廠之后遇到難以形成規模和工藝提升的難題。鄧的突破性研發,均在建國瓷廠;“鄧希平工作室”仍未獲得足夠的資本原始積累以供研發升級,鄧感慨道:“希望要有很高的經濟效益的話,可以搞特種陶瓷,但我連測試的設備都沒有,怎么搞???”
  更重要的,或許是企業家人才稀缺。景德鎮從來都不缺優秀的工藝師,但幾乎沒有出現過能把工藝師們的工藝產業化規?;钠髽I家。這正是鄧希平這一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
  記者注意到,鄧希平對此已經有所認識,她說:“我們現在沒有專職的營銷人員和策劃人員。新廠房建起來之后一定要有?!?BR>  當地政府很可能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最近幾年內,景德鎮市長7次帶隊赴潮州“取經”。
  顯然,走出傳統思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談到是否有意引進資本擴大產業規模,鄧希平的憂慮是,“產業規模一旦做大,可能導致產品單價下跌”。對咄咄逼人的潮州現代企業運營模式,鄧希平仍持觀望態度。談及最大的愿望,她說:“我要在新廠房建一個很大很大的陳列室,將歷代高溫顏色釉的精品集中展出,告訴人們哪些才是歷史上最好的顏色釉?!?BR>  鄧希平所經歷的建國瓷廠和“鄧希平工作室”,可以說是景德鎮產業變遷的一個縮影。在景德鎮采訪了一周,記者感到,文化歸依和文物心態,幾乎是景德鎮官民共同的情結。
  景德鎮在保護歷史文物方面是不遺余力的,這一點有目共睹———景德鎮市政府以前在御窯舊址辦公,為了保護御窯址,已下大力氣全部遷出,并將這里建成御窯址公園。
  但是,歷史和現實能否在今后找到結合點?在重振千年瓷都的路徑選擇上,“歷史與現實失衡”是否會演變為“文化和產業失衡”?在由歷史榮耀轉化而成的現實壓力面前,景德鎮是否會走上擯棄傳統、押注產業規模的歧途?
  采訪中的一天,記者路過御窯址大院前,追古思今,忽然想到,景德鎮瓷器會否同御窯址一樣,永遠定格在歷史文物上?
  此時恰逢夕陽西下,余輝散淡,周圍一片寂寥,記者的內心不禁為之一顫。

  表1:三個主要陶瓷產區產業狀況比較

  地區   2003年銷售額  出口額     陶瓷企業數量
  景德鎮  10億元左右   約1000萬美元  2400家
  德化   53.1億元    約5億美元    1100多家
  潮州   116.8億元    6.43億美元   1萬多家
 ?。ㄙY料來源: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德化部分是本報記者調查所得)

  表2: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評出的陶瓷八大知名產區

  ●廣東:佛山、潮州;
  ●湖南:醴陵;
  ●江西:景德鎮;
  ●江蘇:宜興;
  ●河北:唐山、邯鄲;
  ●山東:淄博
?
在厨房掀起短裙翘起屁股麻麻_俄罗斯女人与动ZOZOZO_法国性XXXXX极品_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