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黃頁 > 旅游常識 > 其他 > 臺灣風土人情

臺灣風土人情

陜西中國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南大街分公司 | 發布于2013-01-31 15:22:09 | 來源:網絡 | 常識分類:其他
臺灣風土人情
 臺灣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據截至1998年8月的統計,已達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的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約為7.31‰。 平均每平方公里586.83人。臺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人口密度超過了廣東、四川等省份。 
 臺灣人口分布的特點是西密東疏,全島人口多集中在西部平原。西部平原一共17個縣市(臺北、高雄、基隆、臺中、新竹、嘉義、臺南7個市和臺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云林、嘉義、臺南、高雄10個縣),面積為18,710平方公里,占全島面積的52%;而人口則占全島總人口的86.1%。
 中部和東部多是丘陵和山地,共有5個縣(南投、屏東、臺東、花蓮、宜蘭),面積17,063平方公里,約占全島面積的48%,人口只占全島人口的13.9%。
 臺灣同胞絕大部分為漢族。約占全省人口的98%。1946年以前,他們中的80%左右祖籍福建,其中以漳(州)、泉(州)人為最多;約20%祖籍廣東,以梅(縣)、潮(州)人為最多。故全省通行閩南話。1949年前后自大陸去臺灣的人則各省都有。少數民族占人口的2%,約40萬人左右。
 臺灣原住民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又分為蛤仔難、凱達格蘭、道卡斯、拍則海、巴拔埔拉、巴布薩、洪雅、西拉雅等八族。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明清時代的大陸漢族移居臺灣,多居于西部平原和東、北、南部沿海平地,與平埔族雜居。平埔族已與漢族融合,生活與文化都接近漢族。據統計:平埔族1943年有62,119人,80年代有約10萬人。
 臺灣的少數民族同胞因受歷代統治階級的歧視和壓迫,其經濟、文化的發展,長期受到阻滯。迄今有些地區的高山族同胞仍過著半耕半獵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勞、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杵舞”,音節鏗鏘,優美動人。
 臺灣居民信奉宗教相當普遍,其中佛教、道教的信徒最多,約占全省人口的1/3。天主教、基督教居次,約占全省人口的3%。另外還有部分居民信奉回教、天理教、軒轅教、大同教、理教等。在民間還有白蓮教、救世教、一貫道、真空教等各類會道門組織的活動。高山族中還保留一些原始宗教。全省各類教堂和寺廟甚多,平均每4.5平方公里就有1座,將近各類學??倲档?倍。
 臺灣的普通話很普及,它不僅是官方語言,在社會上也成為通用語言。但在民間,廣泛應用的是“福佬話”即臺灣的閩南話。早期的大陸移民主要來自閩南,特別是漳州和泉州。他們在臺灣雜居之后,泉州音與漳州音逐漸形成一種“不漳不泉”的閩南話,即福佬話。它吸收了高山族語言和日本語的一些語匯及語法,因而福佬話已與福建的閩南話有些不同。
 客家移民來自廣東省的三個地區,客家話也有三種語群,即“四縣”(屬于舊嘉應州的興寧、五華、平遠、蕉嶺等四縣使用的客家話)?!梆埰健保▽儆谂f潮州府的饒平一帶使用的客家話)。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民族文字。有些民族有相似的基本語匯,但互不相通。他們的語言屬于南島語系,又稱印度尼西亞語系??煞譃槿笳Z團,即
(1)泰雅語團:包括泰雅語、賽德克語。
(2)曹語團:包括曹語、卡那布語。
(3)排灣語團:包括排灣語、魯凱語、卑南語、阿美語、布農語、賽夏語、雅美語。高山族語音的音系,各族都有а、i、u、e、o五個元音,輔音20—23個不等。
臺灣島內特色民族技藝 
(一)南管戲與南管樂 
   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的音樂。但在今天臺灣所保存的南管戲,即專指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戲種——“梨園戲”。主要流行于泉州、廈門一帶,后來傳到臺灣及閩南華僑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歷史。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貼、外七行,故又稱為七子班,或七色、七腳戲。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園,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園?;厩{為南管音樂,宛轉悠揚,曲牌名稱也多與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認定是宋、元南戲的遺音。伴奏所用樂器,可分弦、管及打擊樂三部分。 
南管樂,又稱五音、南音、弦管、郎君樂,其內容分為:(1)指——是可唱的套曲,在歌詞邊附有琵琶指法譜。但如今只供演奏而不唱,現存套曲48套。(2)曲——屬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譜,現存數目超過千首。演唱方式采用上四管(即洞蕭、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執節(拍板)保留漢代“相和歌”的遺風。(3)譜——器樂的清奏部分,現存16套。演奏方式被認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遺風。
(二)北管戲與北管樂
 北管戲與北管樂是指中國北方語系的戲劇,又稱“子弟戲”(因多為農村子弟的業余戲團而得名),也稱“亂彈戲”(來自乾隆時的“花部”腔調)。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體”,唱詞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舊兩派之分:“福祿”(或福路)為舊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統,主奏樂器為殼仔弦(椰胡)?!拔髌ぁ睘樾屡?,為皮黃腔系統,主奏樂器為吊鬼子(京胡)。
(三)山地民歌 
   從民間音樂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寶庫,不但在人類歌唱的歷史上,提供了具體的例證,而且還發展出令人驚異的復聲或和聲合唱技巧。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屬于單音的曲調唱法。因產生地區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雞公”、蘭陰平原的“丟丟銅仔”與恒春地區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廣東與嘉慶州為主的漢族移民民歌??图易∶穸喾植加谔覉@、新竹、苗栗與高雄屏東的丘陵地區,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與福佬系的小調相比美。
(六)皮影戲 
 皮影戲的產生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臺灣流傳也有兩百年,發祥地為高雄縣,盛行于清初,俗稱“皮猴戲”。演出時間多為夜晚,舞臺高約丈余,前臺張掛白布為幕,后置燈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約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獸皮揉成半透明狀,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頭部可調換、影人精雕細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劇團的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樂師約4人。
七)布袋戲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同樣是從福建傳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戲劇化表演、舞臺如一佛龕,稱為“彩樓”,為了裝運上的方便可以分解。傳統式的舞臺,高約5尺,深約1尺,戲偶則高約1尺,觀賞范圍大概為臺前的20尺之內。后來,又進行了改革,木偶比傳統布袋戲木偶大了三倍。據傳,布袋戲有3個派別:(1)南管調——泉州移民傳授,重文戲,高雅。(2)北管調——漳州移民傳授,重武戲,神奇。(3)潮調——潮州移民傳授,唱腔高揚,戲路與南管相同。
(八)懸絲傀儡戲 
   懸絲傀儡戲據說產生于西漢,到了宋代,技藝發展到高峰,影響所及還擴大到后代在舞臺上由人所扮演的戲劇,其舉手投足,不無關系。此劇種傳到臺灣后,分為兩派(1)北派以宜蘭為中心,很少越過新竹以南。演出時間多為神廟落成、開莊祭土、七月普渡、或在災禍發生之后的敬天謝神。(2)南派以臺南為中心,很少越過嘉義以北。演出時間,除農歷正月初九的“天公生”及民間的結婚或酬神外,很少是為娛樂而表演。木偶長約一尺七寸。一個完整的戲班,應備有72個頭,36個身子,代表72地煞,36天罡,寓包含宇宙所有精靈之意。有4個戲箱,兩個裝木偶,兩個裝樂器及工具,空箱可權充坐椅?!扒拔枧_”占四分之一,是表演區,“后舞臺”為工作區。演出人員也分前后場,前場至少要有2至3人,負責搬演。演員皆為家庭成員。最重要的儀式,是主持“出煞”;后場主要的任務是配樂,約4至5人,大多非家庭成員。這種戲禁忌頗多,充滿神秘色彩。
(九)宋江陣 
   宋江陣原為國術的團體表演,配以鑼鼓伴奏,后來因地方治安情況不好,鄉鎮多有自衛組織,地方土紳乃延師訓練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與72地煞?,F在已縮小至36人為一團,在迎神賽會上表演。
 (十)工藝
  臺灣的工藝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其特性為:(1)以實用為目標,在純樸中表現了美。(2)或為無名工匠之作,當時不被認定為專門的學問,但卻是豐富經驗與精巧技術的產物。(3)造形單純,但不單調。(4)是手工藝品,但同一項目的產量并不少。(6)能反映自然環境與時代背景。
傳統的民間重要節慶 
(一)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俗稱“開正”,乃歲首之日。古代相傳,以12種動物配合60甲子紀年,開正為亥終子初時分,家主陳列香案貢品,參拜天地及祭祖,開啟正門,俗稱“開財門”,燃放爆竹,意為除舊布新,再行“賀正”,由幼輩向長輩拜賀,俗稱“拜年”,由家主分贈歲錢,俗稱“壓歲錢”,禮畢全家共進早餐,老幼全穿新的衣服,走向吉方,曰“出行”。并帶香燭禮品,到廟宇進香,企求平安康樂。
 春節前夕稱為除夕,民間也極重視。全家團聚共享佳肴美酒,有長夜不眠習慣,稱為“守歲”。同時,還有張貼春聯、飲春酒、迎春接福等習俗。 
(二)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俗稱“元霄節”,俚語說:“十三點燈起,十五上元冥”。燈節的前幾日稱“放燈”,最后一日稱“謝燈”,又稱“三花燈”。此日家家懸燈結彩,競放花火,并貢奉元宵水果,設置香案,舉家朝拜。夜間舉行燈會,龍獅齊舞,實在熱鬧。近30余年來,臺灣各地多在寺廟中舉辦花燈展覽,燈型制作,爭奇斗妍,更有電動花燈,人物栩栩如生,尤為好看。
 三)清明 
 古代稱清明節為“寒食”。清明節起源于春秋時代(公元前650年),為紀念晉文公時功臣介子推三月五日被燒死而定。是日,民間思念子推,因子推死于火,不忍舉火,冷食一月,后漸減為三日。至今冬至后105日,預作干粉為冷食,謂之禁火,因定寒食日為清明節。清明掃墓習俗流傳甚久。1927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以紀念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又稱“詩人節”,起源于公元前229年5月5日為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而故招魂。民間于正午時分奉供粽子醴酒祭祀祖先,用艾草、蒲菖插置門首,或煮水沐身謂可避邪驅暑,并在河濱舉行龍舟競渡,風雅之士雇舟放棹中流,吟詩飲酒,觀賞龍舟,俗曰“游江”,以此悼念屈原。
 (五)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俗稱八月節,家家在庭院奉貢水果,月餅,對空朝拜,俗稱“拜月娘”。祭畢全家分食月餅,賞月納涼。各戲院也應景演出“嫦娥奔月”等戲劇。風雅之士會聚一堂,猜迷射虎,談藝敲詩,飲酒取樂,名為“賞月會”。親友鄰里以月餅相贈,謂之送“送節禮”。
中秋稱為秋節,以其當三秋之中,故得中秋之名。中秋之名自周朝開始,中秋玩月,起于唐代,而食餅賞月,則始于宋朝。
 (六)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有吃糕、飲酒,登高、賞菊之風俗。1966年,臺灣當局公布,每年農歷九月九日為“老人節”。
 臺灣的風俗習慣衣食住行 
 臺灣自從明末清初福建、廣東人民大規模移居開墾,才逐步被開發。日本殖民者雖然挖空心思實行民族同化,但遭到臺灣同胞的頑強抵。國民黨遷臺又有大批大陸人員來到臺灣,所以臺灣漢族同胞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許多與大陸基本相同,一般保持著閩、粵地區的特征。
 (一)衣食住行
 1、衣飾。以往鄉村男女多穿漢服。中年以上的婦女喜著長衫,或短衣短褲;老年人喜著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紗;日本統治時期西裝革履開始流傳到鄉村,幾十年來已相當普及。城市婦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裝。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裝或港衫西褲。鄉村男女則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風日。
 2、飲食。臺灣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節日喜慶時,多用雞鴨等豐盛酒菜宴請客人。臺灣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請客人,必備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多以中藥燉煮動物性食品以提神補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調味。酒樓飯店經營川粵、京、津、蘇、浙、湘、閩等地風味飯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還較低,有些仍以芋頭、甘薯為主食。
 3、居住。臺灣的房屋造型,大體可分為中、西、日式三種。中式為平房,多是閩南式樣,有一條龍、轆轤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濁水溪為界,農村村落,北部為散居型,南部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處,以避風沙。西式多是樓房,從前都是磚造,近年來大多改為鋼筋水泥。日式則在平房內鋪以“榻榻米”。市鎮房屋多屬西式,隨著近年來工商業的發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由于人口增長過快,住房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仍有許多人居住在簡陋斗室。
 4、行走。目前,臺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近些年來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的數量增加,比較方便,私人汽車大量增多。出租汽車普遍于市鎮。有不少的客車備有冷氣。但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區無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喪喜慶
 1、婚嫁。從前,臺灣的婚禮規矩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別。一般需經議婚、訂婚、完聘、迎親四個階段。結婚年齡,一般男不超過30歲,女不超過25歲。目前已由媒人介紹改為自由戀愛,花轎改為汽車,到法院公證結婚。但是臺灣婚禮的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使許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農村,有部分人樂于集體結婚。高山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時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離婚現象。
 2、喪葬。葬禮同大陸相近,父母死后,當夜要由兒女守靈,全家舉哀,供飯一碗,焚紙錢,并為死者趕制壽衣,同時走親告友,購進棺木,然后祭祀。祭罷,子女扶尸就殮,仃柩室內,早飯供奉“孝飯”并輪流啼哭,然后擇日出殯,出葬隊列如長龍,親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謝辭行。然后用貨車運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當普遍。臺灣一些地方設有殯儀館、火葬場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婦女生了孩子,必須告訴親友,名為“報喜”。滿月時,則以紅蛋分贈親友、鄰居,以示吉利。孕婦分娩至滿月,稱“做月子”,一月以內多以麻油豬肝為副食。外祖父母在滿月、四月、周歲時,必須送衣服禮物給嬰兒。臺灣重男輕女比較嚴重。生男不論彌月、周歲、16歲,都舉行隆重的儀式,而生女則大為簡化甚至不舉行儀式。近30年來,臺灣當局推行“家庭節育計劃”,提出的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
 4、壽慶。臺胞喜歡過生日。男女成人后,每逢誕辰,都由家人準備素面、香燭等舉行簡單慶祝儀式。一般從50歲時起開始稱壽。60歲為下壽,70歲為中壽,80歲為上壽,90歲為耆壽,百歲為期頤。每逢壽期,由子孫發起慶祝,邀請親朋,頗為隆重。
 (三)禮贈禁忌
1、禁以手巾贈人。從前,臺灣民間喪家在辦完喪事后送毛巾給吊喪者,用意在于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來往。所以,臺灣有“送巾,斷根”之說,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若贈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喪事與斷絕、永別之意。
2、禁以扇子贈人。扇子價廉易碎,用于夏季扇涼,一到秋深天涼,即有“秋扇見掮”,意即太絕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拋棄。臺灣民間有俗語:“送扇,無期見”,即基于此種心理。戀愛的青年男女贈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說明心不誠,因此,千萬不要以扇子當禮物贈人。
 3、禁以剪刀贈人。剪刀屬傷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兩斷”、“一剪兩斷”的意思。贈剪刀會使人有不懷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贈人。
 4、禁以雨傘贈人。臺語“傘”與“散”同音,若拿傘來贈人,猶表送“散”給對方之意,且臺語“雨”與“給”同意?!坝陚恪迸c“給散”同音,難免會引起對方誤解。
 5、禁以鏡子送人。因為鏡子容易打碎,“破鏡難圓”。還有好象嫌人丑陋,讓人家照鏡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鐘送人。因為“鐘”與“終”同音。送鐘會使人想到“送終”,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臺灣民間過年祭拜神明祖宗時的必備之物,但在喪家守孝時嚴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贈人,會使受贈者聯想家里發生了喪事。自然要忌諱。
 8、禁以粽子贈人。臺灣民間喪家習慣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贈粽子。如以粽子送人,會被誤解為把對方當喪家,故此也在忌諱之列。
 9、禁以鴨子贈人作“月肉”?!霸氯狻笔侵阜置湟粋€月以內的婦女吃的肉。她們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鴨、豬腰仔、豬肝等“熱性”食物。鴨子屬“冷性”,她們不宜吃用。并且臺灣有“死鴨硬嘴閉”、“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期”等俗語,若以鴨子作為賀喜禮物,會使人聯想到不祥的兆頭。
 臺灣特色的祭奠活動 
作為一個移民社會,祖先崇拜、葉落歸根的觀念是臺灣人所共有的,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臺灣,家家戶戶都供奉著祖先的靈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節日,都必須先祭祖問安。而續祖譜和傳統的祭祖儀式等,仍在臺灣民間一代一代地傳繼著。 
 臺灣民間在歲時節慶一般都要舉行各種祭典活動,數目之多實在驚人。據不完全統計,每月各種祭典都在15種以上,農歷正月多達47種。臺灣民俗中的祭典活動主要有孔子、媽祖誕辰祭典,上白礁謁祖祭典,城隍爺出巡祭典,中元節普渡祭典以及鄭成功祭典等
?
在厨房掀起短裙翘起屁股麻麻_俄罗斯女人与动ZOZOZO_法国性XXXXX极品_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