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黃頁 > 旅游常識 > 其他 > 歲月神偷:盤點云南15大不為人知的古鎮

歲月神偷:盤點云南15大不為人知的古鎮

淄博事達商務旅行社有限公司 | 發布于2011-02-14 22:12:25 | 來源:網絡 | 常識分類:其他
麗江古城這個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不過除卻麗江之外,云南還有諸多古色古香的小城小鎮不為人們所知,這些地方人煙稀少卻又飽含歷史的滄桑,到此一游,才真算得上跟隨古人的遺跡。

  一、大理云龍縣諾鄧村

諾鄧村諾鄧村

  世上真有什么地方能抵御歲月變遷,時光侵襲么?地處滇西北大山深處,那座名叫“諾鄧”的白族村莊,就在滔滔的歷史洪流中保存了千年不變的面貌。她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城西北面的山谷中。由于自唐代南詔時期開始,1000多年以來“諾鄧”這個村名一直沒有改變,因此她被稱為“千年白族村”。

  諾鄧村旅游資源豐富,村中現存大量的明、清建筑和玉皇閣道教建筑群、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淳樸的民俗民風和秀麗多姿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的鹽井文化構成了諾鄧村獨特的旅游資源。

  周圍的風景名勝區和文化古跡也很集中,有天池自然風景區、天然太極圖奇觀、虎頭山道教建筑群、順蕩梵文碑火葬墓群及被譽為記載著云龍縣歷史變遷的“橋梁博物館”古橋梁等。2005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廣旅游推廣峰會,諾鄧村被推介為“中國最具旅游價值古村落”之一。

  二、大理沙溪古鎮

沙溪古鎮沙溪古鎮

  沙溪位于大理劍川縣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位于大理風景名勝區與麗江古城之間,遠近聞名的石寶山就在這里。沙溪是一個青山環抱的小壩子,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瀾滄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縱貫全壩。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在西南地區興起,成為當時唐朝和吐蕃的緩沖地段,也是連接兩者之間的紐帶,溝通經濟、文化交往的茶馬古道主要途經地之一。

歲月的斑駁歲月的斑駁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靈魂與核心,是沙溪商貿交易的地方,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集寺廟、古戲臺、商鋪、馬店,開闊的紅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樹、古巷道、寨門于一身、功能齊備的千年古集市。

  寺登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個街市,熱鬧非凡,各地來的馬幫在街前一天下午就陸陸續續通過巷道來到古街投宿,戲臺上洞經古樂、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開始。古戲臺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東面建筑群中央臨街的位置,與西面興教寺殿宇、寺門建筑成一中軸線,將古四方街平分為南北兩半,從而為劃定各類生意經營范圍提供了實物標志。

  四方街西面的興教寺有一個破損的石獅,它的身上有一個圓形小孔。據古鎮上的老人講,以前那個小孔里塑有大型紅色木杠,上面有一盞巨大的防風雨油燈,由寺登村民輪流值守,每天一戶。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值守戶往燈里加油、點燈,第二天早上再由該戶熄燈,并交給下一戶值守。這就是說,在以前茶馬古道相當熱鬧的時候,無論刮風下雨,寺登四方街夜夜通明,寺登古鎮不僅白天熱鬧,而且晚上也熱鬧。

 三、曲靖會澤縣娜姑鎮

  1.娜姑京運古道

娜姑鎮娜姑鎮

  從會澤縣城西北行,有一條經娜姑、云峰、蒙姑(今巧家縣蒙姑鎮)渡金沙江,再經四川會理、會東、西昌而達成都的“通省大道”,是云南昆明與四川成都之間的一條捷徑。自云峰至蒙姑,全是高山險峻的路段,時有馬匹滾傷摔死,被馬幫馱運業視為畏途。更為險峻的是一段在懸崖峭壁間鑿成的約1公里長的隧道,這條隧道內寬1.5米,高兩米余,全在懸崖中穿行,整個工程全以人力和原始的錘鑿進行,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劈山開路的勇氣和艱苦精神。這段隧道的開通,為云南與四川之間的交往提供了較好的交通條件。

  2.銅運古道

  現存完好的銅運古道有兩條:一為蒙姑坡銅運古道,位于娜姑鎮西25千米的鹽水河大峽谷內,全長10千米,隨山勢盤旋而上,沿隧道開鑿有窗洞,借以照明,此洞稱之為“飛云洞”;二為云峰銅運古道,位于娜姑鎮西北部,距縣城約30千米,該道開壁于明清以前,系滇川古代交往的又一條重要交通道路?,F僅存娜姑鎮大閘至云峰,長350余米,寬僅2米的一段。此道用不規則紅沙塊石鋪成,上坡及彎道之處,均鋪砌成臺階,路面石塊上馬蹄痕累累,其歷史之久可見一斑。

  3.天南銅都——娜姑

娜姑古鎮全景娜姑古鎮全景

  銅是地處烏蒙腹地的娜姑的生命,因銅而生,隨銅而逝。銅本身就是財富,中國幾千年的貨幣就是一串串的銅錢,為了鑄錢的需要,云南東川府的銅人背馬馱,萬里迢迢運往京城,從小江河谷中開采出來的銅京運第一站就是娜姑。

  明清時,東川府產銅占全國一半以上,每年額定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鑄幣,京運之銅先集中于娜姑,然后再轉運昭通、四川瀘州,經水路進京。東川府的銅成為大清帝國重要的經濟支柱,小小的娜姑也成了中國版圖上的經濟重鎮。

  利之所在,趨之若鶩?,F在的娜姑鎮是配合以禮河電站新建的,真正的古鎮在偏僻的白霧村。當年的娜姑是熱鬧非凡,客棧、酒樓、妓院、賭館,文官武將、富商大賈、販夫走卒、礦工匠人不絕于道。各省前來押運、采購銅的官員、商人常駐于此,建起了會館、廟宇,接待著本省同鄉,供奉著本省神祗,就連洋人也跑來修教堂,傳福音。一座烏蒙山中的無名小鎮,一座因銅而榮的經濟重鎮,就這樣繁盛一時。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便~業的衰落,交通的改變,娜姑再次回復了山區小鎮的寧靜,華麗而闊大的會館人去物非,或變成了學校、農家,或空空蕩蕩。歷史的潮頭在洶涌澎湃之后,消失得無影無蹤,平寂得無聲無息。

  四、景洪勐罕橄欖壩

景洪橄欖壩景洪橄欖壩

  橄欖壩位于西雙版納景洪市區約35公里的瀾滄江東岸,是個平坦壩子,一片森林茂密的綠洲。

  橄欖壩海拔530米,是西雙版納最低的壩子。瀾滄江蜿蜒而過,到處是一片濃綠,具有濃厚傣族建筑風格的佛寺,一幢幢竹樓民居,掛映于綠蔭叢林和奇花異草之中,密林里珍禽異獸和睦相處,展示出一派迷人的熱帶自然風光。

  橄 欖壩傣族稱“勐罕姆”。在橄欖壩,曼松滿(花園寨)和曼聽(花果寨)是兩個比較大的寨子。每個寨子都有典型的緬寺佛塔和傳統的傣家竹樓。樓前樓后遍種椰子、檳榔、芒果、油棕和荔枝等。寨子周圍有很多鐵刀木樹,這種樹砍了又發,越砍越發。鐵刀樹作為燒柴,可以保護當地其他森林資源。曼聽是游人最多的地方。由4個村落組成,以籬笆為界,除村落風光外,還可觀賞佛寺中的大佛和高5.6米的白塔,曼聽公園和曼聽村落、曼聽佛寺連成一片。

  橄欖壩是開屏的“孔雀尾巴”,美麗的傣族村寨,就象裝點在孔雀尾巴上艷麗閃亮的羽毛。整個橄欖壩就是一個熱帶的天然大花園。

  五、騰沖和順鄉

和順古鎮和順古鎮

  騰沖和順古名陽溫暾,因境內有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更名河”,后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和順鄉。全鎮住宅從東到西環山而建,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公里。一座座古剎、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圍繞著這塊小壩子。鄉前一馬平川,清溪繞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飄香,讓人流連忘返,民國代總理李根源有詩贊和順:“絕勝小蘇杭”。

  1.和順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和順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的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員寸馥清組織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報社”,后經海外華僑和鄉人捐資贈書,于1928年擴建為圖書館,1938年新館落成。迄今有藏書7書萬多冊,古籍、珍本1萬多冊,內有胡適、熊慶來、廖承志、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有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美譽。

  2.千手觀音古樹群:

  和順古鎮自然生態優越,鎮內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有近百棵,除了魁閣的兩棵禿杉,位于和順張家坡的千手觀音古樹群也頗具特色,古樹群由七棵拔地參天的百年古樟樹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線而列,近觀如綠色華蓋,擎天巨傘,遠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開,神似傳說中的千手觀音。兩棵古樟站立兩旁,恰似觀音菩薩的文殊、普賢弟子。從西往東看五棵古樹分而列之,與遠處的魁星閣相望,故又被稱為“五子登科”。寄托了古代人們功名仕途的追求。古樹群下,一條歷經數百年滄桑的火山石古驛道蜿蜒西去,與村前的捷報橋相連。

  3.陷河:

  以生物多樣性為特征的濕地。因人行其中極易陷入,被和順人形象地稱為陷河。和順陷河水草豐茂,野鴨水鳥嬉戲其間。泛舟其中,田園野趣,令人沉醉。和順游子有詞云“家鄉好,最好陷河頭,綠柳叢中穿紫燕,紅蓮塘畔臥青牛,結伴泛孤舟?!?/P>

  六、建水團山村

團山村團山村

  團山村位于建水縣,在這個寧靜的小村子里隱藏著一個頗具規模、歷經600年風雨仍保存完好的漢族民居,這在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實屬罕見。明洪武年間,江西鄱陽縣名叫張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臨安(建水),看中了縣城外土地肥沃、風俗醇美的張寶石寨,于是在此安家,繁衍子孫,成為巨族。

團山村建筑團山村建筑

  團山民居的布局和裝飾與江南民居有相似之處。所有建筑屋面為青瓦,白灰粉飾外墻,青磚作墻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為核心,大門多在主體建筑一側,通過形狀不一的過道,到達主體院落,平面布局包攬了云南傳統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馬轉角樓"等主要形式。

  團山民居各戶人家的宅院緊湊舒適,尤以梁棹窗欞間的精細木雕著稱。木雕中的人物形象、動物姿態、植物紋樣、幾何圖形,都根據各種形體采取不同的雕鑿方法,穿漏與浮雕相結合,面面俱到,技藝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那份氣派,埋藏著主人家對"儒雅"的崇尚。除木雕、磚雕、石雕外,彩繪書畫也是裝飾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楹聯遍布庭院板壁,其中一座樓的天花板上,就集中了100多幅彩繪書畫,足以顯示主人家書香世第的文化氣息。

  團山村現保存完好的漢族傳統民居和古建筑有21座,它們都已經被編了門牌號,成為無數戶人家共同擁有的家園。團山村的后人們就在這令人羨慕的老宅內過著自給自足的農家生活,年年迎候春燕的歸來,因為這些燕子也把它們的家筑在了雕龍畫鳳的檐梁上。

  七、臨滄魯史鎮

魯史鎮魯史鎮

  魯史鎮地處云南鳳慶縣境東北部,位于瀾滄江和黑惠江中間,有“夾江”之稱,距鳳慶縣城84公里,南面和小灣鎮隔江相望。全鎮居住著漢、彝、苗等10個民族,是著名的“茶葉之鄉”。

  魯史,原稱“阿魯司”,歷史上一直是順寧府、縣設于瀾滄江北地區行政管理機構的所在地。鳳慶縣城和魯史鎮都坐落在茶馬古道向東南亞延伸的要沖上,是蜚聲中外的“茶葉之鄉”。魯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寬,由東向西把古鎮一分為二?,F在魯史鎮的金雞村尚遺留有百珠連片的古茶樹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 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長著三千多株野生茶樹。

  明清以來,魯史人就以茶為生。其中駱英才是魯史第一個人工種茶的人,并開設“俊昌號”茶莊,長期從事茶葉貿易。還有出自段逸甫茶園的“鳳山春尖”,是民國時期云南茶葉的極品之一。    

  魯史鎮以四方街為中心點,和四方街連接的橫街是魯史古鎮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進魯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跡,這里四合院的營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兩廂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此門就自成天地,很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寬敞的院落內,植樹栽花,疊石造景。在臨街或靠路的墻體上,有畫有詩。

  八、普洱孟連娜允古鎮

娜允古鎮娜允古鎮

  娜允古鎮位于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城,是中國至今還保存著的最后一個傣族古鎮,已被列為傣族歷史文化名城。娜允古鎮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娜允即傣語內城的意思。娜允古鎮的房屋是傣漢兩個民族不同風格合璧的建筑群。

  從古代至近代,孟連歷代28任土司,統治達660年,隨著土司統治的延續,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擴大,形成了宣撫司統治區(孟連、瀾滄、西盟等)方圓數百里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

  娜允古鎮在東南亞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一個神圣的地方,因為歷代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就設在這里。娜允由“三城兩鎮”(上中下城和芒方崗、芒方冒)組成。土司時代,娜允古鎮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娜允古鎮中城是官員和家屬的居住地,娜允古鎮下城則是下級官員的住處,芒方崗和芒方冒是林業官和獵戶居住的寨子,孟連宣撫司署位于上城的最高處,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撫司署的附近。孟連宣撫司暑,傣語稱“賀罕”,意為金色的王宮,土司召賀罕,即為金殿之王。孟連宣撫司暑曾在清代被焚毀,1878—1919年重建。

  娜允古鎮雖然歷史悠久卻至今仍保留著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風韻,蘊涵著豐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以及宗教建筑,飲食、服飾、節日、音樂、舞蹈、民俗等文化、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近幾年來,境內外少數民族,特別是緬甸、泰國等鄰國的傣族客人到娜允古鎮訪古溯源的也日益增多。

 九、楚雄石羊古鎮

石羊古鎮石羊古鎮

  楚雄大姚縣白草嶺重疊的山峰下有一座云南歷史文化名鎮——石羊,又名“白井”。石羊有古老的寶塔、整潔的街市與純樸敦厚的民俗。鎮上輝煌的孔廟建筑群和廟內端坐了數百年的孔子銅像讓人們沉思驚嘆。

  石羊孔廟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朝初年,歷經600多年的風雨,以大殿為主體,另有朱子閣、誦經閣、鄉賢祠、月拱橋、大理石壁畫、石刻等,占地面積近千平方米。建筑古雅精密,整個寺廟層頂均用黃、紅、綠三種琉璃覆蓋。門雕花草玲瓏別致,龍鳳獅虎,花鳥魚蟲,松柏藤葛,彩畫工整,栩栩如生。廟內的孔子銅坐像,鑄于康熙年代,歷經9年完工,高2.3米,凈重2.5噸,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最大的孔子銅像。

  孔廟周圍美麗的風景,如天臺高眺、文殊夕照、寶岫朝煙、香河夜月、象嶺燕方、柳暗春波、西谷早梅、鹿洞天清等讓人們沉浸在對禮教思索的同時,也享受了自然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

  十、楚雄祿豐縣黑井古鎮

黑井古鎮黑井古鎮

  黑井鎮位于楚雄州祿豐縣西北92公里的龍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鐵路、龍川江縱穿全境。

  黑井歷史悠久,從出土的石、陶、銅器、獸骨等文物考證,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鹽業的發展,使黑井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云南的財政稅賦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富可敵省"的滇中經濟重鎮,從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

黑井古鎮景色黑井古鎮景色

  昔日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僅明清兩代,就有13人中進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夾峙的彈丸之地,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很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

  至今,黑井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筑,有21處文物保護單位,是祿豐縣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鎮。歷經千年,古鎮風貌依舊,歷史紋脈清晰。

十一、云南驛古鎮

云南驛古鎮云南驛古鎮

  在滇西高原與滇西橫斷山脈相交的祥云縣是云南之源,被稱為“古云南”和“小云南”。境內的云南驛,至今仍保存著云南省中“云南”的原稱。祥云是中原文化傳入云南的橋頭堡,也稱古云南,境內有一顆鑲嵌在西南古絲綢之路上的耀眼明珠———云南驛?!霸颇稀倍终窃从诖?。

  祥云的“云南驛”一名,保留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現于白崖,遣使跡之至此,及置云南縣?!弊怨?22年至今的2000多年間,有史可考的“彩云南現”不下10余次,盛有“彩云之鄉”的美譽,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

古鎮美景古鎮美景

  云南驛是我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從時間上來說,“云南驛”最早將“云南”作為地名,是云南省省名的起源。云南縣改作祥云縣以后,唯有“云南驛”把 “云南”一名保留至今,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云南驛站現雖已荒廢,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為驛站時期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由民居、商鋪、旅店、馬廄等組成的古樸城鎮風貌,古代絲綢茶馬驛道的道路遺跡,抗戰時期美國飛虎隊舊地及遺物等等。

  走進這座古老的驛站,一條青石路從遙遠的中原蜿蜒而來,穿過古鎮又逶迤而去,漸漸消失在茫茫的群山和云海之間。街道兩旁顯得十分陳舊而蕭條的鋪面和街心中的引馬石上依稀可見的馬蹄印仿佛在印證那段正在消失的歷史。一位年事已高的老掌柜依在自家年久失修的店門口,哼著憂傷的“趕馬調”,回味著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

  多少年來,途經云南驛的商賈馬幫絡繹不絕,過往客商熙熙攘攘,小鎮格外熱鬧和繁忙,大大小小的馬店曾經發展到三十多家,云南驛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西南絲綢之路上漂泊的馬幫的家園。

  十二、貢山縣丙中洛鄉

丙中洛鄉丙中洛鄉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端的縣。丙中洛鄉被稱作怒江中的“桃花園”。從縣城丹當出發,沿怒江北行40多里,就是云南和西藏交界的丙中洛鄉。

  千里怒江從西藏境內一路而下,流經丙中洛鄉日丹村附近時,由于絕壁阻隔,江流猛然向西突轉,流出三百多米后,又被丹拉大山的陡坡擋住,江流再次轉向南方。江水咆哮,氣勢磅礴。江流的大回環,在峽谷里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半圓形大灣。灣上的臺地高出江面約五百米,平坦開闊,三面環水,風光綺麗。往北4公里,就是貢山最北端的丙中洛鄉。出境就是西藏自治區的察隅地區。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咆哮而下,貢山是“三江并流”的最狹窄點。自西向東二江(獨龍江、怒江)三山(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碧羅雪山)縱貫全境。

  丙中洛是怒江流經貢山的第一臺地,這里田疇密布,村莊毗連。是怒江峽谷難得見到的開闊地帶。丙中洛鄉主要居住著怒族、藏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

丙中洛美景丙中洛美景

  丙中洛是怒江州藏族的聚居地。每年農歷臘月25日至29日,有個重要節日叫“哥斗節”。節日里,普化寺的喇嘛要在廣場上表演喇嘛舞,為虔誠的善男信女酬謝鬼神,迎福納祥,避穢驅邪,消災免難,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普化寺是藏傳佛教噶舉派戛瑪支所創建的寺廟,在當地有重要地位。喇嘛舞叫“巴強”,屬藏戲的一種,有幾場固定的節目,依次上演。演員戴面具,以鼓、鈸、鎖吶、螺號、銅號伴舞,沒有詞曲,沒有道白,觀眾從面具的造型和色調來區別善惡忠奸和鬼神等角色。演出結束后,觀眾們以村寨為單位圍成圈,和其它村寨的漢子們進行“白謝”挑戰。這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歌舞比寨。受到挑戰的村寨要組織本寨的漢子應戰。否則,就被視為無能無才而遭到嘲笑。參加“白謝”的男子,手握腰刀或匕首,環繞著擺供品的舞場且歌且舞,你問我答,歌詞妙趣橫生。

  獨龍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80%散居在獨龍江峽谷中。地勢陡峭,草木茂盛。獨龍族房屋都建在較高的山地上,每個居民點地七八戶人家,也有不少單家獨戶。獨龍族男女皆愛戴裝飾品,佩掛珠子項鏈,多墜竹木耳飾。小孩在胸前系麝香、獐皮、鹿子尾尖等,以避鬼邪和毒蛇。男女皆披一方麻毯,稱“獨龍毯”。出門時男子必帶砍刀,女子必佩篾籮。史稱“繡面部落”,至今在一些年老的婦女中還可看到紋面的,過去,獨龍族每事必卜,卜卦種類很多。

  獨龍族至今保留許多古老遺風,有互助的社會風氣,一家建房,全村和鄰近的親友都來幫忙。熱情好客,對過路、過夜的人,不論是認識與否,都熱情接待,臨走時還贈送禮物。兩人在路上相遇要相互問好,年幼者給年長者讓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體現了獨龍人的崇高品質。

  特殊的地理環境,人們對峽谷雪山充滿神奇的幻想,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山崖、石壁和洞穴的傳說。涉及到怒族最古老巖神的信仰。祭祀巖神是貢山怒族最隆重的活動之一。每年農歷3月15日,貢山怒族一年一度的“鮮花節”,就是朝拜巖神的日子。

 十三、玉溪通??h秀山鎮

秀山鎮秀山鎮

  通??h城臨水依山,前有杞麓湖,后有秀山,城鎮居于中間。城周圍波光澄碧,群峰列翠,點綴成一幅精巧秀麗的山水圖卷。

  秀山在通??h城南面,有“秀甲南滇”的美譽。全盛時期寺廟多達百座,至今留存萬壽臺、普光寺、紫光閣、清涼臺、涌金寺等明、清建筑20多處,掩映于萬綠叢中。山上的殿宇建筑,因山勢而立,緊湊集中,張馳得當,既相對獨立,各具一格,又相互呼應,組成絢麗統一的建筑群。

  涌金寺位于秀山頂峰,創建于宋代,是秀山上規模最大、年代古老的建筑。高朗軒敞,山門前為一石砌平臺,登上平臺可遠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疇平展。進入寺門,正中為“秀山古柏閣”,閣內懸有通海著名書法家闞禎兆所書匾額“千峰翠”。寺內有宋柏、元杉,古柏蒼勁,香杉蔭森,四五人才能合抱。

  清涼臺建筑群始建于晚唐,后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在秀山中部,寺前濃蔭密蔽,遠處湖水依稀,寺后山巒高聳,涼風徐徐。入門左轉,進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臺盆景,芳菲爭妍。往北是寬敞殿堂,堂外為木質長廊。正庭再往東,步入“武侯祠”。祠內庭院中有一株大杏樹,如巨傘長臂,綠蔭覆地。

秀山鎮建筑秀山鎮建筑

  秀山第二古寺為山腰偏東的普光寺。始建于五代時期,擴建于大理國。寺內有磚石堆砌的“畔公塔”。塔旁有天然沙石巖一堵,中凹處蓄泉水,日夜滴落,叮咚不息,名曰“畔富洗缽地”。寺外石巖下有畔富坐化墓,有明崇禎年間的刻石碑記。秀山的樓與亭的布局設計別具匠心。秀山有亭8座:登瀛橋東有“挹秀亭”,參天古木翠蓋蔽蔭,枝葉拂著亭沿。在紅云殿西側有“逋翁亭”?!凹耐ぁ笔呛T聵俏鞯男⊥?。清涼臺下東側有“三才亭”。慈仁寺東北山頂有一方亭名“曼倩鴻亭”。由清涼亭往西,在松林古木中,有“鳳儀亭”。亭中有地震記事碑,歷代通海地震簡況鐫刻其上。

  秀山特有的風光與樓亭寺廟,激起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情雅興,寫下了大量詩詞匾聯,使秀山更添典雅清麗,有“匾山聯?!敝u。

  通海土特產有著名的醬油、豆沫糖等。在云南,有所謂“通海醬油祿豐醋”之譽。通海的傳統產品豆沫糖,清代已遠近馳名,已有兩百多年歷史?!跋闾鹚执?,入口無渣”,確非過譽。曾被國家評為“優質產品”,遠銷省內外。

  十四、建水臨安鎮

臨安鎮臨安鎮

  滇南建水,舊稱臨安,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稱。據明萬歷年間成書的《滇略》記載;“臨安之繁華富庶甲于滇中”。民諺中有“金臨安、銀大理”的說法。

  建水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建于元代的建水文廟,明代的建水東城門朝陽樓,建于清代的雙龍橋,均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建水城文廟北街的建水文廟,建于元泰安二年。其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占地114畝??傮w布局采用中軸對稱宮殿式,仿曲阜孔廟的建筑風格建造。主要建筑有相對稱的一正殿二廡二堂二閣三祠八坊。保存完好,規模宏大,雄偉壯觀,莊嚴肅穆。文廟正殿“先師廟”,殿前懸掛“先師廟”三個鎏金大字,筆力遒勁雄渾。正殿由二十八根大石柱支撐,柱高五米多,用整塊青石鑿磨而成,每根石柱重約萬斤。其中撐持在左右屋檐的兩根“石龍抱柱”,精工雕鏤成龍騰祥云狀。大殿二十二扇木屏門上,鏤刻出近百飛禽走獸,工藝精巧,栩栩如生,為屏門珍品。殿壁的石碑上,有“扁鵲圖”、“圍獵圖”、“歌舞圖”、“雜技圖”等等。殿前有高大的銅香爐一座,爐上鑄有無數條大小游龍,騰云飛躍。庭中古柏后有一對石象,背上馱著五尺高的青銅花瓶。文廟共有六進院宅,縱深六百二十五米。進入高達九米的“太和元氣”坊,有一潭碧波,是占地四十多畝的“泮池”。橢圓形的池中有一半島,島上有“思樂亭”倒映湖中,過去曾是建水十景之一的“學海文瀾”。向前,到“洙泗淵源”坊,墻邊有明清時代的雕刻二十余塊,是研究滇南史的寶貴資料。文廟西有參天古木,仔細辨認,是兩株樹共生,一株是柏樹,一株是榕樹,榕樹主干緊緊纏抱柏樹,竟連理同根、合而為一了。相傳此樹為元代種植。

臨安鎮景色臨安鎮景色

  據說幾百年來,大殿內始終不見蚊蟲飛鳴、蜘蛛結網,實為古建筑學上的珍聞。殿前大院有兩畝地,徑流面積約四畝,四周沒有排水通道,但奇怪的是每逢雨天,不論大雨小雨,總是雨停院干,不見積水,也可稱“文廟奇觀”了。

  建水東門朝陽樓,是云南省規模宏偉、保存完好的古城樓之一。建于明洪武22年(公元1389年)。樓上有“雄鎮東南”四個大字。城樓三層,巍峨挺拔,氣勢雄偉。據《建水縣志》載:朝陽樓“高百余尺,勢凌霄漢。每當旭日東升,晨光遠映,望之如黃鶴、岳陽,登其上俯瞰城市,煙火萬家,風光無際”。

  城西五公里的雙龍橋,又名十七孔橋。造型奇特:瀘江河和塌沖河匯合處,兩河相交像是雙龍,故名“雙龍橋”。建于清乾隆年間,全長155米,寬3米,全部用平整的石塊鑲砌。橋上建蓋有三層飛檐式閣樓,樓高20米。橋兩端各有橋亭一座,與樓閣相互輝映,樓中有樓,檐外有檐,雕琢精美。遠望橋身,宛若長龍臥波,是我國造橋建筑史上珍貴的杰作。

  建水燕子洞,被稱為“亞洲最大、最壯觀的溶洞之一”?!岸从难嗥?,南天一絕”。位于城東二十公里的林木掩映的瀘江河峽谷中,每年春夏之交,號稱“百萬雨燕”群集燕子洞。巖洞內外,群燕競飛,令人目眩。游人可盡情地領略妙洞奇景,觀賞呢喃飛燕。

  入口后,洞分為二,一干一濕。兩洞有谷流相隔。上洞是干洞,洞內曲折幽深,奇幻美妙,洞中有洞,天外有天。站在洞中三個不同地點,可看見三塊不同形狀的天空,名曰“洞鎖三天”。洞內巖壁上,前人刻有 “勝景無雙”、“境絕人寰”等詞句。下洞為濕洞,高十余丈,無數鐘乳石倒懸,形狀各異,千奇百怪。瀘江河水入洞伏流,洞長七八里,涼風習習,水聲轟鳴,燕語啾啾,水聲燕聲,聲聲震耳。

  古鎮內古跡薈萃,有建于元、明、清各代的七寺八廟點綴在長街兩側。朱家花園、張家花園等大型民居特色鮮明,國內罕見。

  建水城內有座規模宏大,建筑精良的民居,名“朱家花園”。主體建筑是“縱三橫四”布局,為磚木結構的平房。房屋鱗次櫛比,院落層出,共有大小天井四十二個。整組建筑屋角起翹,陡脊飛檐,雕梁畫棟;左側十三間“吊腳樓”和后面兩院“跑馬獨角樓”相通連。左側前為家族祠堂,后為內院。祠堂前的花園內有水池、水上戲臺、亭閣、庭蔭花木等。水池邊石欄上有十二幅浮雕畫和詩詞書法。正前面是三大開間的花廳,建筑精美華麗,左右兩側為小姐繡樓?;◤d前為花園,透空花墻左右對峙,分隔為東園和西園?;▓@占地面積什廣,前面是荷花池,西園有西山竹林,東園有東山稻田、樹叢,花圃分布其間。游人入“朱家花園”有進入“迷宮”之感,被譽為“滇南大觀園”,名不虛傳。

 十五、昆明官渡區官渡古鎮

官渡古鎮官渡古鎮

  官渡區官渡古鎮歷史悠久,是滇文化發祥地之一。南詔大理國時期,是滇池東北岸一大集鎮和交通要沖。官渡古鎮在昆明市東部約5公里。古鎮內文化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豐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就有唐、宋、元、明、清時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

  古鎮的“金剛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現存最早建造、保存完好的金剛寶座式石塔。創建于明天順元年,建在一堆螺螄殼上。當時沒有水泥,為了建造此塔,采用螺螄殼拌黑膠泥夯實,打下幾百根沙松樁固定后,再用糯米飯和糯米湯拌紅土作墊層,一塊一塊地砌上塔石。據說當時官渡古鎮千家萬戶的糯米都集中用盡。

古鎮景色古鎮景色

  金剛塔位于官渡古鎮街南,建筑形式特殊。塔座是用磚砌成的方形平臺,臺下是四面相通的巷洞,像城門洞一樣。在座上建造有五座塔,四角的四座小塔,造型簡單;中間的主塔,高出地表14.5米,分塔座、塔身、剎三部分。塔座的四角,各有浮雕力士一尊。座的四面有造型生動的孔雀、鳥身人面獸、象、麒麟等圖案。座上又砌了五層蓮花瓣形的磚,上面是白色圓形的塔身,四面各鑿佛龕一座,龕內有浮雕佛像。容貌端莊,線條流暢。塔剎高聳插入云天。

  除金剛塔外,還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妙湛寺東塔、土主廟、法定寺、文明閣、魁星閣、觀音寺、凌云閣、古戲樓、三圣宮、燃燈寺、五谷寺等十多處景觀及上百間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一顆印式”古民居民宅。

  曇華寺在昆明市東約3公里的金馬山麓金汁河畔,俗稱“桃花庵”。有一株優曇樹,相傳來自印度,因名曇華寺。今古曇樹依然聳立于寺內大雄寶殿旁藏經樓偏院內,以花木繁艷著稱。

?
在厨房掀起短裙翘起屁股麻麻_俄罗斯女人与动ZOZOZO_法国性XXXXX极品_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